錢買不到的東西
- Warren
- Sep 8, 2021
- 7 min read
Updated: Mar 24, 2024

哈佛大學教授麥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開課把「正義」(Justice)的課題分成二十四堂課,十年來親自傳授給至少一萬四千名哈佛學生,成為最受歡迎的教授。他把整個上課過程錄制成十二組錄像,可以免費上網。到目前為止,全世界超過一千五百萬人次在網路上過這堂課。前文「哈佛大學講堂」中,僅僅介紹了其中的第一講「海難的故事」和第九講大學入學「平權法案」的議題。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一書在2010年出版,分靡全球。在2012年4月,他的另一本新書「錢買不到的東西」(What Money Can’t Buy, 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出版了。這本富有東方色彩的書名,正符合目前自己思考的方向。好奇地想瞭解這位教授的背景:他1953年3月出生在明尼蘇達州的猶太家庭,在英國牛津大學得到博士學位。他本來想從政,卻走上哲學的探索,想從理論和公共政策來尋找解決日益複雜的社會矛盾。
他的太太,Kiku Adatto,也是哈佛大學教授,出生在日本橫濱,父親是土耳其人。
看到Kiku , 菊,這大概就是桑德爾教授的東方啓源。
從閲讀他另一本著作「Tyranny of Merit, 優勢的暴政」生澀難懂中得到的經驗,立刻上YouTube 找到他回牛津大學介紹「錢買不到的東西」的演講,我覺得先聽教授親自介紹,是一個很有效率的「懶人包」讀書法。雖然我沒有唸完整本「錢買不到的東西」,教授都已經把書中的精髓一再重複地穿插在實際案例之中。
桑德爾教授強調:人類社會在「市場」的槪念中,瞭解產地產品的流向,增加生產力,把商品價值最大化,把商品價格調整到供需平衡的情況下,把經濟帶動起來。市場經濟使社會富裕起來,生活品質提升,教育程度提高,個人自由意識的覺醒,開始重視公共政策的公平性。
可是,經濟改革開放以後,人們的生活改善,卻不知不覺地被市場價值觀牽著走,偏離了道德規範。自由經濟市場競爭加劇,窮人會變得更加艱難,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富人可以買到更好的醫療保險,進入更好的精英學校,甚至可以買到政治影響力,導致兩極化的不平等。
當這個社會任何事情都可以貼上「待價而沽」的標籤時,制度的腐敗,道德的淪喪,積怨難平而且越來越深。
現今社會中,拾金不昧的人,愈來愈少。要求支付報酬的人越來越多。更可悲的是,扶持摔倒老人或出手幫助路人,極可能會被賴上一把而躊躇不前。這種公共道德的流失,就是金錢作祟造成最大的破壞力。
桑德爾教授到世界各地大學介紹他的理念。他也到過中國對外貿易大學(一席)和台灣大學綜合體育館(台灣公共電視台)舉行大型演講會。這兩次演講錄像都可以在YouTube 上搜尋到。
在「一席」的演講中,(金錢不能買什麼:金錢與公正的正面交鋒):他以一個17歲中國小男孩,賣掉一個自己的腎臟,得到三萬五千人民幣,去買蘋果手機和蘋果平板電腦。不過,事情並沒有預期般的順利,健康上有了後遺症。
買賣腎臟違反倫理道德嗎?絕大多數的學生認為不好。他們認為:一個可以賣三萬五千人民幣的器官,最後用到病患身上,會是幾倍的價格,不是一般窮困人家可以支付得起的,窮人永遠無法和富有的病患競爭,非常不公平。對這個17歲的男孩,也是不公平的,「身體髮膚授之父母不可損傷」,對自己生命的不尊重,還要承擔更多的後遺症。或許,它是合法的自由買賣商業行為,應該自負風險後果。生命和生命不可或缺的器官應該是金錢不可買賣的範疇。
教授也引發學生們討論春節回鄉火車票要搶黃牛票;有賺錢點子的人多買幾個手機再轉賣圖利:贊成的同學倒認為有企業頭腦的人,懂得把握商機,沒有對錯的問題。當供過於求,或供求平衡時,就無利可圖了。
教授用一個假設性的命題:如果大學申請招生中,百分之九十仍舊按照傳統的成績取捨,另外百分之十的名額,開放成「捐贈」的方式,既可以改善學校的設備,減輕學校財務壓力,提供獎學金,幫助貧苦家庭的學生。
大部分反對的同學指出:這不是腐敗的現象嗎?即使這種捐贈方式是公開的,就合理嗎?大學教育是以學生的品質為優先,不是靠金錢。
在台灣大學綜合體育館的演講中,(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討論的議題包括黃牛票剝削消費者,颱風過後蔬菜價格上漲,除雪的剷子因大風雪發災難財等,類似倫理道德的探索和攻防。這場演講,幾乎每個人手上都有翻譯機,教授更能掌握學生的論點。
很多家庭為了鼓勵孩子上進,以金錢作為獎品,合適嗎?學習的本質是不是可能被金錢打亂,失去了正確方向?
教授提出一個發生在瑞士的實際案例來解釋金錢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瑞士政府對某些社區作了問卷調查:假如你的社區被指定爲核廢料的掩埋區,你同意嗎?結果超過百分之五十一的居民同意。
稍後又在問卷上附加一個條件,政府會給同意社區的居民,增加約八千美元等值的社會福利金。結果同意的居民,降低到百分之二十五。
這是一個令人跌破眼鏡的結果。
同意的百分之五十一,他們認為是「公民義務」。當得知有金錢補償時,原來同意的人覺得暗藏「危險性」是不是增高了?而且感覺尊嚴被「賄賂」的侮辱。
瑞士的公民道德很高,可以説是世界第一。有位瑞士的朋友,他退休後的生活,不愁吃住不愁健康保險,政府鼓勵還他每年要出外旅遊。
當教授以社區所有原來的的小雜貨店為例子,討論聯鎖便利超商開始進入市場,幾乎取代多年的老店。學生們的反應,認為是時勢所趨,而且聯盟超商服務的項目多,效率高,同情被淘汰雜貨店的人數就少了。
當教授以新聞媒體電視台為例時,整個演講會場立刻引起一陣噪動,沒有學生贊同以大媒體來取代小報社的。言論自由新聞自由,變成主要的論點。
這兩場演講討論會讓台海兩岸的學生,親身體驗哈佛大學教授的教學方式:由不同的論點,經過辯論溝通,探討以前沒有思考的價值問題,學習尊重對方,求同存異,達到最好的公共政策,也同時照顧到弱勢族群。
在翻譯的標題上:一個是「金錢不能買什麼」,另一是「錢買不到的東西」,仔細體會一下它們之間還是有一層差異的。前者好像著重在法律道德層面,後者比較強調哲學理念的探討。
金錢在現實生活中,充滿很多的誘惑和迷惑,沒有錢萬萬不能。為了追求有錢,拼老命工作,傷了身體不説,生活品質沒有維持到健康的水平,得不償失。用什麼心態來調適自己,是一大挑戰。
錢可以買到頭等艙的舒適,坐在後排經濟艙的旅客路過時,難免會投以羨慕的眼光。有錢的老子炕上坐,沒錢的小子地下坐,這不正是古諺傳唱出來的寫照嗎? 坐在經濟艙的大多數,並不代表他們花不起,或許覺得,多花八倍十倍的錢,性價比不值,反正頭等艙並不會早到達目的地,只是早幾分鐘下飛機而已。
多花錢的確可以得到很多實質的收益,餐廳飯店旅館也評幾顆星,他們也出售服務品質和氣氛。再看看夜市路邊攤和排著長龍的小店,客人開懷暢飲,也樂在其中。
到政府衙門辦事,除了需要繳交規定的費用外,還有附註:多給特定金額,就可以當「最速件」處理。這不是對納稅人搞不平等待遇嗎?
世界各地都有「愛國獎卷」「樂透」「超極球」等彩券出售,只要是政府作莊,一切都是合法的賭博,因為它們的獲利將會優先考慮用到學校教育基金上?沈迷於賭場和彩券的百姓們,先看清楚,政府真苦口婆心地警告大家,要有責任有限度「play responsibly」,別傾家蘯產!這也夠諷刺的。
在過去一年半疫情蔓延下,社交距離到市場活動受限,經濟受損,人心惶惶,其實身體健康和「理性的心態」就是錢買不到的東西。
當初紐約疫情最嚴重,醫護人員日以繼夜疲憊不堪的時候,一位住在加州大學同學當醫生的兒子,志願到紐約支援,這種人溺己溺的愛心行動,不也是錢買不到的嗎?
什麼是錢買不到的東西,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健康、富裕、愛情、婚姻、天倫之樂、都是錢買不到的東西,可它們都需要有金錢的基本要求。
俗話説:貧窮夫妻百事哀,但世界首富如比爾蓋茨亞馬遜老闆,卻因太有錢而導致原有共同奮鬥的婚姻瓦解。
「有錢能使鬼推磨」,此言不虛?當我們不能掌控自己的時候,錢可能就像魔鬼一樣,蒙蔽人性的善良純真,把原本擁有的一切幸福,都在鬼推的磨石下,碾成漿水,付之東流。
想一想,當我們的「心」能夠靜下來,調勻呼吸,身體的自主神經系統得以放鬆平衡,增加免疫力,腦子也清醒,不慌不亂,能分清緩急輕重,更能體會出什麼是「知足常樂」。
當誤會發生時,別人打了我們的左臉,是不是有智慧,放寬心胸,右臉也伸過去呢?
凡事,保持清淨心,試試「心無罣礙」,無顛倒夢想,所有的煩惱將是如電亦如露,消失無痕,時常保持心中的寧靜。
或許,「錢買不到的東西」,不在呎尺之遙,竟在一念之間。
9/8/2021 於芝加哥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