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光的臺北"
- Warren
- Mar 21, 2021
- 5 min read
Updated: Mar 23, 2021

蕭颯沈寂二十年後,2015年9月九歌出版社推出她的新書。
1985年第22屆金馬獎頒給張毅、蕭颯夫婦和楊惠珊,號稱影藝界的"鐵三角"的"我這樣過了一生"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女主角大滿貫的獎項。電影故事是依據蕭颯的中篇小說"霞飛之家"改編的。
張毅導演的女人三部曲:"玉卿嫂","我這樣過了一生"和"我的愛",可以説是他們的合作,部部可圈可點。
就在"我的愛"發佈前,1986年10月,蕭颯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了"給前夫的一封信",信中的"那名女子",沒有指名道姓,卻震驚影壇,斷送了張毅和楊惠珊的電影前程。
張毅和蕭颯在2000年,事出十四年後,正式辦理離婚手續。
"逆光的臺北"這本書放在芝加哥書房的案頭上有三年多了,遲遲沒有去翻閱它。總害怕滿書都是受害人的怨氣。
2020年11月1日,享年69歲的張毅過世了。台灣的電視節目上又再提起三十幾年的往事。
芝加哥寒冬的雪,疫情的隔離,正該是時候心迴溫暖的台灣,細細品嚐這本"逆光的臺北"。
女主角宋勤美和她的初戀,自從在破舊國民住宅匆匆見過她的母親以後,好像他們的關係就變得不一樣了。
台大經濟系畢業的王光群,出國深造後,和她之間,就像斷了線的風箏,渺茫沒有了消息。
落漠孤單的她,被有一搭沒一搭當副導演的黃庭輝猛追濫纏後,竟然懷孕而結了婚。婚後有了女兒,她的心還癡癡地繫在王光群的身上。她也不避嫌地,也不怕先生知道她心中的初戀,她死心塌地要找到他,當面要討個明白,為什麼?為什麼把她給甩了?
她手上那本托爾斯泰的"復活"是鐵的印記,是他們談戀愛時,探討人生的議題,憧憬充實的未來和共同的生活,如同當年愛的信物。。為什麼?突然地就落空了呢?再怎麼説,也得找到他,把這本書還給他呀!
她的世界,亂成一團,只有要找到王光群這件事,最淸楚,而且不惜任何代價一定要找到他。
副導演在外面有女人,她不在乎,也樂得清靜。當富家千金凱莉下嫁經濟博士王光群在台北高調結婚的畫面在報紙電視展現時,她崩潰暈倒,醒後又自殺獲救。包括她自己的女兒,人人都認為她瘋了。
事實上,她清醒得很。她找到王光群的表哥,同性戀的葉國誠,同情她,處處幫她。她打聽到王光群父母的住處,想方設法地接近王太太。她又打聽到王光群回到加州灣區一帶。沒有地址,沒有電話,她一定要到美國找到他。她有自信,或在街道上,商場上,老天或許會幫她忙,讓她給遇上了。
去美國需要八萬元台幣,她得湊到這筆錢。找到副導演的女人林惠安,她願意簽離婚書,成全他們結為合法夫妻。一趟落空的美國之行,才知道他們回台北定居,接掌凱莉父親的企業。臺北高級上億的豪宅,門禁森嚴,她也得想辦法突破。
在美國學校萬聖節園遊會裏,她和王光群一家人終於近距離面對面接觸。換來的卻是冷漠無情的迴避。她的堅持,贏得林惠安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同情。都快是五十歲的人了,初戀已經快三十年前的事了!她的執著還是要知道"為什麼"?
從信義計劃區的富國天廈搬到俯覧大安森林公園的樂悅苑,她依然緊追不捨。闖過保安警衛,被攔截。她衝向王光群黑色轎車,暈倒送醫院。林惠安用車幫她攔住轎車,她隔著車窗苦苦哀求,仍不得見一面,倒是經轎車司機之手還回那本"復活"。
她拿著大聲公擴音喇叭,在高級毫宅前大聲叫喊:王光群,你出來,我是宋勤美,我要見你!
電視、報社記者有了頭條新聞。
凱莉父親的企業和股票更是面臨危機。父親外面女人生的孩子也虎視耽耽,侍機而動。
脆弱癡心的宋勤美,臺北已經沒有她存在的空間了。記者追蹤報導,連所有的親人都不放過,都有八卦新聞的看點。
為了逃避房債的葉國誠,跑到新竹關西田園野山,躲在組裝屋裏。麻木的勤美就被安排躲在這個遠離臺北的田野。田野中,有紅花開放著。田園裏有以前留下來的菜園菓樹。沒有都市的繁囂,山嵐水氣回歸到大自然。以往的偏執幼稚好像一夜之間都化為烏有。
蕭颯以伏筆敘述故事的方式,跳躍遊走臺北各地,熟悉的地名和街頭建築,二十幾年的變遷,房市的開發起落,貧富更加懸殊,人情更加淡薄,卻又留著那麼一絲絲的溫度。全書的四分之三,幾乎都在留著故事待人回頭挖掘。到最後的四分之一強的頁數,才非常緊湊,扣人心弦的解開懸疑:那麼多的為什麼?好像可以知道所以然,可是又令人覺得怎麼會這樣子。
最後的四分之一,應該留給讀者去慢慢體會,細細地思考。
那本還回來的"復活",壓在王光群書架上數本經濟學教科書和論文底下,沒有人會發現,凱莉看到了也不會知道是怎麼回事。忠心耿耿的司機不會出賣他的。可是內心的深處,是經濟掛帥,還是初戀的純真?老成持重以後,就變得不純不真了嗎?他雖然掙扎,但是仍然欣賞自己處理的方式是對的,不管怎樣,絕對不能和宋勤美面對面。是理智,是無情?還是殘酷?他還得安撫凱莉,才能鎮得住老丈人還有一堆董事們。
"怨氣"幾乎在每一頁的字裏行間,瘋瘋癲癲的,卻又令人感動和同情。
故事裏,可以看到一些作者的背影和投射。
最後故事的結尾,以托爾斯泰的情懷,回歸到田野平淡真實的世界。
前兩天到芝加哥圖書館預約了托爾斯泰的"復活"。正好可以讓我複習一下大二暑假期間所看的托爾斯泰"安娜。卡列琳娜"的故事,經過一輩子的愛情悲劇,安娜撞火車自殺以後,作者還用好長的篇幅,細述理想主義的列文(作者的化身),帶著妻兒回歸田野的大自然。
02/12/2021 農曆新年於芝加哥
攝氏零下12度。
附記:
台灣有兩位"蕭颯"作家。男蕭颯在高雄,女蕭颯在臺北。男蕭颯第一篇文章發表時,女蕭颯大約五歲左右。
歐陽修的"秋聲賦"中,有這幾句:
初淅瀝以蕭颯,
忽奔騰而砰湃,
如波濤夜驚,
風雨驟至。
不知道蕭颯的筆名,是不是來自此處?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