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華爾登湖畔的四顆星-旅遊散記

  • Writer: Will Wong
    Will Wong
  • Aug 19, 2021
  • 8 min read

Updated: Mar 24, 2024


七月初,俊弟和弟媳婦從華盛頓首府搬到波士頓近郊。大家約好,八月六日到八日的週末,一起到他們隱密在樹林中舒適寬敞的新家,也邀約從聖地牙哥的外甥和住在波士頓毛家表姐表哥們,共襄盛舉,慶祝他們的喬遷之喜。


美國剛在七月四號國慶全面解禁,隨之而來的變種病毒使確診病例猛增。在這當頭上,應該搭飛機和其他乘客擠在一個密閉的機倉兩個小時,或是自己開車頂著單程快一千英里的勞累,的確是具有挑戰性的選擇。


8月5日


為了儘可能不和別人接觸,自己先準備好食物,在中午處理完辦公室的會議,才開車離開芝加哥前往波士頓的路上。經過一年半的封閉,可以出來走走,在遼闊綠油油大平原上的高速公路行駛,終於可以吐口氣放鬆一下。


沿途除了修路工程減速慢行的路段之外,交通並不擁擠,車速還可以設定在「定速」模式,手腳脊背可以不用一直緊繃著。


在高速公路休息站停下來,自己防疫的措施還是要小心,注意碰觸門把手後的乳液溫水洗手,還好有大半以上的旅客還願意帶上口罩。


有的加油站為了保護顧客的安全,提供薄薄透明的塑膠連指手套,這倒是挺貼心的,讓人手握加油管口時,安心不少。


我們一面開車,一面盤算晩上十一點半左右會在那個城市停留。旅館的網站也強調防疫清潔的安全性,經營的策略也得做到保障消費者的健康和信心。在紐約州的羅徹斯特市的Best Western 住下來,停車場停滿了汽車,幾乎客滿,表示大家都跑出來,關不住了。


8月6日


早上十一點上車,一面和芝加哥連線電話開會,一面開往波士頓。


自從賓州的高速,接著紐約和麻州高速,都在山腰和山尖上飛馳,景觀不一樣了,雙向公路的界面,常常不在同一個平面上。耳朵內壓可以感覺到上下坡的落差之外,「定速」設定的速度不變,汽車引擎在上坡急速加油的轟隆聲,時起時落。


還好有俊弟事先提示,在樹林小徑之間,終於在下午六點以前抵達新家。剛下車,感覺地仍在動天還在旋,想想上次開車到波士頓是四十年前的事,人能逞強不服老嗎?


這個新家有五千平方英尺的生活空間,非常寬敞。牆壁上都有房東留下來的世界名畫,雖說是複製作品,擺放得還很得體典雅。 庭院裏種植的花草樹木,自然舒坦沒有匠氣,蝴蝶點綴其中,栩栩如生,還説清晨的鳥叫是不用上發條的鬧鐘。



晚餐,俊弟帶著儷妹和我們到勒星頓(Lexington)小鎮上的北京舘吃龍蝦、雞鬆,山藥絲瓜和香干肉絲。以星期五的生意來說,並不是太忙碌,想必訂外賣的餐點不少。


用餐时,俊弟就開始介紹勒星頓這個小鎮的歷史地位。回到4月19日,1775年,有七百名英國軍隊準備突襲藏匿在康科特(Concord)鎮上美國革命軍的軍需庫時,得到密報後,美國革命的第一槍就在勒星頓打響了,變成建國起源地。一直打到1776年的3月17日,才逼得英國軍隊完全從波士頓撤離。康科特鎮在美國歷史和文學上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華爾登湖(Walden Pond) 就在康科特鎮的轄區內,距離俊弟的新家只有兩英里的距離。


晚上,聖地牙哥的外甥和芝加哥飛過來的信妺都到齊了。


8月7日


中午,大表姐和表姐夫,二表姐和表哥一共來了四個人,按規矩,初次來訪得走正門,好正式地展開湖南毛家人歷經台灣來到美國,終於在波士頓敘舊,頗令人感動的。


父母長輩們在湖南,男的都學理工或醫科,女的都在湘雅醫學院學護理。岳父大人在生前就花了很多時間精力把毛氏族譜編寫起來。他們的出身基本上都是被打擊清算的對象。來到台灣以後,姑爹姑媽家和岳父岳母家雖是叔伯血緣關係,兩家人往來甚過至親。姑媽來臺灣以後就在華興育幼院/華興中學照顧遺族子女。她有愛心有耐心,從來就沒有看見她發過脾氣,提高嗓門説話。姑爹寫得一手好字,修身養性,風雅倜儻。他們倆住在威斯康辛卅好多年,有二表姐和表哥照顧著。他們仙逝,二表姐退休後,就搬到波士頓來,大家彼此有個照應。外甥的母親是毛家大伯的女兒,和我們同輩。外甥的祖父母和親生父親都在文革動亂時代過世了,後來跟母親改姓毛,在1989年後,來到芝加哥,半工半讀,完全學業。


幾十年的家族史,湊在一起,好不熱鬧。中飯外賣,買了韓國海鮮煎餅,泡菜,韓國渣洁細粉,雞肉炒蔬菜,海菜捲飯等,既合乎防疫大家安心,也不打斷大伙談話的興致。並約有明天去拜訪表姐的家。這個聚會是這次來波士頓的主要活動,是我第一個心願。


下午三點左右,我拉著外甥到附近的哈佛大學校園轉轉。學校還沒有開學,來往校區的人不多。我們停車問路時,都得到非常友善親切的回應,畢竟文化檔次不凡,內心善良助人的一面自然流露,令人有溫馨的感覺。



哈佛學院建立於1636年,起先叫做「新學院」,後來以最大的捐贈者:約翰·哈佛,更名為哈佛學院,經過多年的發展,以及和女校合併發展至今的哈佛大學。座落在哈佛庭院的哈佛塑像,每個人都要去摸摸他的腳指,傳説可以增加智慧。當天,塑像被圍起來,可能是維修吧?只好把手機伸進鐵絲網照相,並在旁邊的階梯,居高臨下地照相留念。在庭院的草坪,圖書館前,藝術博物館,紀念大教堂和尖塔教堂前照了像做個留念,今生上不了哈佛大學講堂,溜進校園照相留念,算是我的第二個心願。



傍晚外甥接到正在申請哈佛醫學院的兒子,我們直奔華爾登湖,希望在太陽下山前,可以一瞰湖邊的真面貌。回想以前唸過的小説和散文,就有四位文學家曾經生活在康科特鎮和這個湖畔。


愛默森 (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畢業於哈佛學院,崇尚自然,在1836年發表「自然」一文,在1837年發表「美國學者」,他極力主張美國文學要脱離仿歐洲的寫作風格,堪稱是美國文藝復興的創始者。他買下華爾登湖邊的十幾英畝地,提倡超驗主義(transcendentalism),鼓動社群生活方式。他的散文,詩歌,哲學理論作品豐富。俊弟手上還有張愛玲翻譯的「愛默森文選」。



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 - 1817-1862),他也畢業於哈佛,晚愛默森十二年的後進。得到愛默森的許可,在湖邊搭起一個小木屋,他住在那裡兩年兩個月,懷著對失去哥哥的傷痛,接觸大自然,記載湖邊自然景色,植物、昆蟲動物隨四季的變化,非常詳盡的資料,讓人驚訝他的觀察力,加上他對社會現象的評論,這就是大家熟悉的「湖濱散記」。



奧爾柯特(Louisa May Alcott - 1832-1888)。她從小受父親的啓蒙,喜歡寫作,以不同的筆名發表她的作品。到1848年,得到父親的朋友愛默森和梭羅的教誨和影響,在1868年以真名出版世界暢銷小說「小婦人」。


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 - 1804-1864),他也是康科特社區名流之一。他參與過愛默森和梭羅超驗主義的社群生活,但並不完全贊同。他比較熱衷於政治,在1853年被任命到利物蒲當駐英國公使。「紅字,The Scarlet Letter」在1850年發表。藉由女主角不願透露孩子的父親是誰,寧可穿上受辱懲罰的「A」紅字,批評教會的腐敗,以心理分析的文筆描述人性自責與復仇的交識。


這就是十九世紀,美國文壇上生活在華爾登湖畔的四顆巨星。



家庭聚會,夜晚促膝而談,才問起他們從華府搬到波士頓的原因。


弟媳婦從台灣到西北大學攻讀材料科學博士畢業後,就以特殊人才,直接進入美國太空總署(NASA)工作多年。只知道火箭發射都和她有關,屬於國防機密,從來沒敢提問。多年的努力,她發表上百篇的專業論文,無數的專利和獎章,是全世界女性科學家名單上的姣姣者。川普總統成立所謂的「太空軍」,2019年她被徵招到五角大廈負責 國防部研發暨工程部門。在她任內,除了專業成就外,還和各大名校保持密切聯繫,強調培養後繼青年才俊的重要性。這回她急流湧退,以四星上將的軍階退休,旋即被民間公司高薪聘請,負責整體研發技術和公司管理。

本來想用她的四星上將徽章,放在文章封面。謙虛低調的她,還沒同意。


聯想到這次東京奧運上,獲得獎牌的選手們,每個都謙恭有禮,是不是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素質延綿不斷,都在他們身上展現出令人感動的風格。華裔徐若冰接掌國防部研發暨工程部次長的職位。


8月8日- 父親節


我們拜訪住在牛頓城(Newtonville)表姐表姐夫剛整修擴建的新家。新厨房,房間和浴廁的增加,還有新的主臥房在一樓,合乎退休年齡的生活起居。牆壁上的字畫,徐悲鴻的俊馬,是書香世家的氣氛。最引人注目的是充滿創意的家庭照片和家庭掛曆。有攝影專才的兒媳婦,每年都會把家庭活動聚集成月暦。後院的花園,加上有機菜圃,清爽舒適。


中餐是由台灣餐廳訂的豆漿、燒餅油條、海帶絲豆腐皮和地瓜粉蒸小排骨。這特別的聚餐令人回味小時候的故事。


餐後,下午一點半,起程開往康乃爾大學,已經約好下午七點半在二女兒家吃晚飯。

上次是四年前來到康乃爾大學小鎮,特別為慶祝二女兒的生日而來。今年,她的老大已經懂得泡茶招待我們了。


8月9日


二女兒摘了後院的小蕃茄,準備好麪包水果,就開始上路返回芝加哥。


康乃爾大學隔高速公路有段距離,設定好導航系統後,途中有一段小路施工改道,被引導到96號鄉間公路。開上一陣子,越來越靠近加拿大邊境,才發現最短距離最快的路線被設定要進入加拿大境內,再由加拿大一號國道到底特律入境美國。這又再次體驗到疫情帶來的不方便。身上沒帶䕶照和疫苗接種證件,還有可能在入境時,會被要求篩檢,甚至隔離。「盡信書不如無書」真是不能盡信導航系統。也不能太責怪,因為它還沒有疫情更新的軟件。



終於回到90號公路,開始漫長的十個小時的回程。


公路兩旁的農作物和稀疏的榖倉農宅,總會令人感嘆,老天對美國的厚愛。建國以來,南北戰爭的土砲,珍珠港遠離本土的轟炸,911 的恐怖襲擊之外,肥沃的土壤沒有被戰火蹂躪過,地大物博,自由經濟,民主政體,生活的品質,吸引多少追逐美國夢的移民。「楚材晉用」本來就是美國強大的動力,堪稱最有包容性,全世界民族的大熔爐。


七零年代來美國時,高速公路就是一個強國的表徵。後來居上的亞太國家,高速公路,大橋燧道,高鐵捷運,把美國的基礎建設變得老舊落後,難怪公路橋樑到處都在維修。再怎麼維修,那能和後來居上的新科技相比呢? 美國的民主制度軟體也需要經過維修嗎? 經過這一年多的疫情,全世界的人也需要反思嗎?病毒不歧視,它們無孔不入,堅決要求和人類共處。


終於,熟悉的芝加哥大樓燈火納入眼廉,疲勞的感覺頓然緩解。


手機傳來姪女曉嵐的訊息,她的女娃於8月9日清晨誕生在底特律,母女均安。

又是一個新生命的喜悅!



8月18日,2021年於芝加哥

Comments


Thanks for submitting!

© 2023 by Train of Thought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