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們自己成長的空間
- Warren
- Apr 9, 2021
- 4 min read
Updated: Apr 23, 2021

可能是在會計和銀行辦公室工作了很長時間,都是以服務為主,幫助客戶解決問題就常常超出報稅和貸款的範圍。
的確,除了錢和繳稅之外,一般人最大的挑戰就是新環境的適應和子女的教育問題。在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時候,我覺得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我自己。好像,不需要透過付出代價,就可以學到很多的經驗。
經驗的累積,我變成聆聽者(listener). 傾聽他們的抱怨、困惑丶疑慮,以比較客觀的角度,或許可以讓他們比較清晰地瞭解自己,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
一對夫婦帶著一個在國內高中學業成績不太好的女兒,買到芝加哥北郊好學區的房子。到了學校一個星期以後,女兒的情況比在國內還要不穩定,脾氣暴躁,哭哭啼啼地。
父母不知道如何對付,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只好建議他們,假如女兒願意的話,就到我銀行辦公室,有空檔的時間和她談談。
女孩如約到辦公室來,就開始説她的委屈。
以前的老師怎麼不公平,對她有成見。爸爸媽媽怎麼不瞭解她,同學們帶著她散散心,舒解壓力。也有同學故意陷害她。真是哭哭啼啼了大半個小時過去了。
説完了嗎?我很嚴肅,帶著嚴厲的口吻告訴她。
這是最後一次發嘮騷,下定決心,再也不提過去的事。做得到,就留在辦公室等我大約十分鐘,一位客人一定要見我一下。做不到,我幫不上忙,也使不上力,那今天就談到這,隨時可以離開。
約莫十來分鐘回來的時候,她還坐在辦公室等我。
她談了上學選課的情形。英文還要加強。還需要唸高三、高四,兩年的學科。
她的指導老師,把國內不好的成績放在桌面上,旁邊加放一張白紙。然後,把以前的成績單抽走,留下那張白紙,告訴她:只要努力,拿到全甲等straight A, 那她在美國的成績單就是全甲等的。
這是一位多麼好的老師!
自己不要慌,不要亂!
每一分每一秒都當是一個磚頭,靜下心來,舖下一塊,再加上一塊,先砌好英文的樓梯。其他的科目,只要有空,不要浪費,不要遲疑,還是一塊一塊的,扎扎實實地砌好。
老天很公平,每個人手上有多少磚頭都是一樣的。好好地砌起樓梯,還是讓他們散落一地,完全操控在自己的兩隻手。
國內朋友先擱在一邊,不要分心。
新的朋友,也不急著交。好的學校照樣有不好的學生?等腳步穏定後,搭調的益友,你就會看得見。
學習有困難,一定要找老師,老師才知道怎麼幫你。學習有心得,也要找老師,一來確定你的心得是對的,或是可以再深入一點。和老師的溝通、接近,才可以保證不走冤枉路。
這兩年的路,會遇上大大小小的困難。遇上了,不要逃避。面對、解決或找老師、父母幫忙,才可以增加你的底氣。面臨要決定的事情,也不慌張也不遲疑。
剛剛拿到駕照學習證了吧?坐在駕駛座上,握好方向盤,路況會有所改變,眼睛保持向前看,除非倒車,別盯著後視鏡。
三個禮拜以後,她的爸爸媽媽告訴我説,女兒完全變了一個人。
是這樣的,孩子醒過來了,走在正路上,以後就是馬力十足的勁了。
提醒他們,做父母也要調整自己,學習適應新文化,給孩子們自己成長的空間,千萬別再用
“嘮叨"督促孩子。
這孩子夠牛的,兩年下來,拿到straight A, 全甲等的成績。
再下來申請大學時,她還是要面對國內的成績單,苦惱了幾個晚上睡不好覺。坐下來研究應該怎麼樣用不亢不卑的方式,來解釋國內的成績,而避免用後悔regret的負面字眼。
還是得跨她兩年全甲等的亮眼成績單。
事實上,最亮眼的表現,是這兩年內,她把以前負面的情緒和面對壓力的反應,轉化成"成功模式"。所有的想法,工作態度都經過"優質"的磨練,慢慢地這些優質記憶,在她身體和精神上生根成長,成為優質的習慣,真正成為可以創造出成功結果的模子。
兩年全甲等成績會成為歷史。但是"成功模式"的記憶程式會繼續帶動,製造更多亮眼丶實質的成果。
提醒她,兩年塑造的成功模式,還是雛形,不夠穩固,以後還要繼續培養,滋潤它。
回頭問她,這兩年的感受,應該怎麼總結?
她找回信心,找到她自己。
她非常感謝爸爸媽媽給她可以適合個性發展的學習環境,也感謝指導老師給她一張白紙的啓示。她明白在白紙上,只能流汗,一個個磚塊砌起她的實力、信心和提高她的視野。
很好,只要有感恩的心,以後孝順父母,盡量幫助別人,這個成功模式,永遠不會讓她有後悔的機會。
最後決定,以她對學習的態度,應該全方位的發展,不要因升學考試成績的比重而荒廢德智體的學科。在國內,她的理念行不通。感謝父母瞭解她的掙扎受困,帶她到現在的教育制度。感謝指導老師的耐性愛心,引领她,找回自己的信心。兩年的全甲等成績,證明她的理念是正確的,可行的。她會繼續用這個理念,讀完大學,甚至讀研究所,走入社會。
她順利進入大學。四年畢業,工作兩年後,半工半讀進入名校的MBA 企業管理碩士研究所。在那,她遇上她的先生。
在婚禮上,我自己感觸良多。給孩子們自己成長的空間,到達某個高度,他們就自然體會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07/15/2020 Chicag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