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無中生有: 從李安導演説起

  • Warren
  • Apr 23, 2021
  • 7 min read

Updated: Mar 24, 2024






閒暇之餘,想到了李安導演。 他虽然是全世界華人引以為傲的傳奇人物,而他親切和藹的形象,卻像是個隔壁鄰居大哥。


記得很久以前,李安導演在機場回答記者們的問題時,大意是説:電影是導演把以前沒有

"無“的構想,透過鏡頭,拍攝成“有”實體故事的影片。觀眾們就這部影片,來探討原來看不見摸不著,或者是不敢去碰觸的理念。


為了瞭解這“無中生有”第八藝術的更深一層含義,我重頭溫習了幾乎所有李安導演的訪談節目和一些經典的電影。跟大家分享。


1954年,李安出生在台灣屏東的潮州。父親來自江西德安,乘渡"永安輪"到台灣,把第一個孩子取名李安。母親在懷胎時,就非常喜歡看電影,這或許就是最早最成功的胎教。


兩歲的李安隨著父母搬到花蓮,享受8年的快樂時光。那時候,花蓮師範附小就已經採取美式自由教育方式。十歲後,搬到台南,開始承受當年升學主義的壓力。


大學聯考,兩次名落孫山,沮喪消沈而消失,當校長的父親更是臉上無光。還好有知兄莫若弟的李崗,騎了一個多小時的腳踏車到臺南海岸邊,找回孤獨沈浸在夕陽的李安。


在藝術專科學校,站在演戲的舞台上, 熱衷戲劇的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父親希望他可以當受人尊敬的老師。溫文儒雅的他,還是堅持地維護對戲劇演藝的熱愛。據李安回憶,父親雖然反對他選擇電影事業,當看到藝專簡陋的宿舍後,還是暗地裏老淚縱橫。後來,還給他買了一部八釐米的攝影機,這就是老一代人實質的鼓勵。

1975年藝專畢業後,到伊利諾大學(我們還是校友)拿到戲劇學位,繼續到紐約大學獲得電影碩士學位。 到美國繼續戲劇的深造,父親萬般不捨。頓時,讓我聯想到很多出國求學的遊子,包括我在內;父母親雖然反對,卻寧可暗暗地忍受留在家鄉的孤單,還是尊重孩子們的理想。

在美國讀書期間,他的作品多次獲獎。優秀的成績,卻無人問津,沒有人願意出資拍片。往後的6年,完全靠妻子林惠嘉的薪水,帶著兩個小孩,繼續他的夢想,寫劇本。


九十年代初,臺灣新聞局設立“優秀劇本獎“。以”推手“獲獎的李安,還得借錢買機票回台北,向弟弟借西裝去領獎。中影公司開始資助他拍電影。


就這樣,他以父子之間微妙的關係,拍攝成 “父親三部曲"-推手丶喜宴、飲食男女。

“喜宴”的製作,為了省經費,弟弟、太太、和孩子都上陣了。連他自己也像希區考克,露個臉。鬧洞房的花被單也是他們自己的。



這時候,對文化的衝突,同性戀的處理,為了綠卡的婚姻,嚴父的妥協,加上西方詼諧的調合,導演的功力已經展現出來了。


在美國的幾年,自由的思維和學院的培養,還有自己研究好來塢的電影製作過程,世界觀寬濶,不一樣了。對不同社會文化的探討,對西方文明價值的分析,把他原本敏銳敏感的觀察力,非常巧妙地處理這父親三部曲 。現實生活中對父親不敢説的,在電影中可以借助男女主角説出來。現實生活中説出來的後果,可能無法收拾;在電影中,還有調整的餘地。這個處理態度和過程,更可以放手去描述人性,描寫社會。在恰到好處之餘,還留一些空間,讓觀眾自己去尋找內心的感受和結論。這就看出導演的藝術風格和功力。


這三部電影,李安開始使世界頂尖的藝術家注意到他,佩服他的實力。英國製片家大膽地請李安執導英國名著"理性與感性"。演員陣容是牛津和劍橋訓練出來,沙士比亞戲劇學院的佼佼者,個個能言善道,他們都不會是省油的燈。女主角,艾瑪.湯普森 也是電影編劇,心服口服地採納導演的建議,修改悲傷情緒的演譯,不要過度激動,要以內斂的眼神,讓觀眾感同身受,打動他們的心。


1995年,理性與感性獲得第4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金熊獎。


完成"理性與感性"導演的重任,就"有"了和西方影藝界的接軌,邁向好來塢的電影世界。他後來拍了“冰風暴"“與魔鬼共騎”兩部純西方的電影,拍得相當精彩卻沒有如期地賣座。 面對挫折,李安就想回到東方最傳奇丶最虛無飄渺,可以一展"無中生有"長才的武俠世界。

沒有拍過武俠片的李安,非常認真地學習,以研究胡金銓導演的手法為主。

胡金銓導演就像日本的黑澤明大師,描繪的藝術極高。主角、動作甚至場景都有了速描,每個鏡頭都有了特定程度的美感。以文學丶哲理、人性、愛情和江湖恩怨、以九寨溝的湖光水色,竹林飄搖,點綴著武俠一些飛簷走壁,輕功點水的過招,把“臥虎藏龍”的故事娓娓道來:準備退隱江湖的李慕白,交出青龍劍引來無數的煩惱;理應修練打坐入定,仍舊無法了斷對師妹從未説出口的綿綿舊情;俗念未斷,還想調教玉姣龍成武功高手,卻調服不了男人的凡心。整個拍片過程,耗體力耗功力。拍攝影片後,後繼的工作和到世界各地推廣影片,時常有四、五個月沒回紐約的家,太累了,著實需要休息一陣子。


李安首度拍武俠片,就獲得第7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全球票房達2·14 億美元。

2004年,在李安萌生倦意時,父親瞭解兒子執著和追求完美主義的個性,提筆寫下:

“入山不必太深,下筆不必太濃” 。


提醒李安, 人還得留在山中,筆還是要握在手上,提著鋼盔繼續往前衝。


不幸的是,兩個禮拜以後,父親突然過世。 李安匆匆回家奔喪。一週後,又忍著失去父親的悲傷,回到美國拍攝西部牛仔同性戀故事的"斷背山" 這部影片留給不是西部牛仔的直男李安,有更多想像發揮的空間,處理早年同性戀人的掙扎和悲劇的收場。


不是同性戀,要處理同性戀的感情,是非常挑戰性的“無中生有”


第78屆奧斯卡的最佳導演獎,以“斷背山”,第一次頒給這位來自亞洲台灣的李安導演。


帶著使命感、頂著奧斯卡的光環,2006-2007 年間,李安根據張愛玲的短篇小說 “色丶戒”,把歷史的情節,探觸人性的弱點和底線,完成這部驚俗之作。


不是女人,要去揣摩女性的心思丶情感和對性的迷思:這絕對是最艱難的“無中生有”。掌握喜宴和玉姣龍的女性心理,可能還有比較有好掌握的空間,而在王佳芝的犧牲色相的愛國情操中,卻因色欲情愛而犧牲自己和同學們,可能會讓有些女性觀眾不諒解。


色戒上映,打破兩岸三地的票房。有了東方的票房,卻因沒能夠以“R,限制”級評審,不能在美國的電影院線的電影院上演。


少年派的奇異飄流


这是一部更集結所有"無中生有"的影片。


愛家鄉,李安把好萊塢現有的製作團隊和設備,擱下不用,帶著一批工作人員到台灣,希望把台灣原有不穩定、不成型的電影後繼配套工業,之後會"有"個基礎。


和兢兢業業的金像獎導演一起工作,可以鼓勵後進,給台灣的影藝人員"有“個好榜樣。

攝影數位技術的進步,李安更是一步步地向"不可能"挑戰。


單單一個製造海浪的大水池,按照台中的天氣和日光照射的緯度,所攝製的視角,李安就做了兩年的研究。3D技術的提升,讓觀眾不會有昏眩感,水花海底都讓人身歷其中。



電影情節中,提出信念和信仰的力量。故事的結尾,有兩個可能,李安認為會有更多種可能。人生那麼複雜,就有多樣的可能性。製作中,最難把握的小孩、動物和水,全在這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𥚃面展現出來。


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中,李安再度獲得最佳導演獎。頒獎典禮的感謝致詞,讓所有參與工作者和華人觀眾都與有榮焉。


得到第二座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確認李安在電影界"神壇“的地位,沒有任何人可以"複製”出另外一個李安。李安還是原來的李安,他擁有東方文化的薰陶和底藴,有家庭作後盾,保有著原先的夢想。一回到家,他還是原來"洗手作羹湯“的他,把對孩子妻子的關愛贏回來。以前父親慢慢接受、甚至在關鍵時刻還鼓勵他,就是老人家看到自己的兒子”出污泥而不染"還保持著正常的家庭生活。


李安導演的人生和事業,是“無中生有”,平地起高樓。其中,多少"不可能”的挑戰,這就是他的動力,“不可能”常常可以變成“可能”·。


他常鼓勵年輕人:"不要習慣失敗",要把一點一滴的”成功“,堆積起來,轉化為成功的習慣。努力本身就是一種享受的過程。


反觀我們自己,也不是一樣嗎?


學業丶事業上的努力,剛開始,前途往往都是"迷茫不清",根本看不到成果。我們還是秉著初衷去努力,去改進,反而忘了成敗,專心地在精益求精的過程中,超越了自己。


“無中生有”需要勇氣。當出現一點點"有"時,可能讓我們患得患失,那時,更需要有智慧,有耐力,有定力。


在事業上換跑道,改行的朋友,面對把原本的"有",放在一邊,要有更大的勇氣,重新來過,重新在”無中生有“的起跑點,繼續奮鬥。


父母結婚,無中生有,才有了我們。所以説,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損傷。

生長、求學,循著“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反哺雙親,回饋社會。


往後,一連串的"無中生有",不管成就高低,我們都理解所有的”有”都終將化成“無”。

當下,更要好好珍惜身邊的“有”,瀟灑走一回!

4/18/2021 芝加哥


後記:


1)建議在YouTube 上,聽聽舞蹈家許芳宜採訪李安導演的對話:藝術家對藝術家,輕描淡寫,發人深省。


2)非常感謝作家朋友給我的指導:隨筆寫心得,要讓人讀後,對文章的主角有更清晰的認識。

Comments


Thanks for submitting!

© 2023 by Train of Thought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