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幸福定格」細説婚姻
- Warren
- May 20, 2022
- 6 min read
Updated: Jun 1, 2022

台灣知名紀錄片導演,沈可尚先生訪問8對夫妻,從拍攝婚紗照開始,追蹤7年的時間,把上百個小時的談話錄影,剪輯成85分鐘的影片:「幸福定格」,於2018年在台灣首映。
興高采烈的結婚照,花費最多、花樣百出的「儀式感」,凝聚成一霎那,就像煙火爆發過後,餘灰落地,照片或已經儲存在床底下累積著灰塵。
沈導演把片頭的畫面,大幅的結婚照,堆放在街邊廢棄的舊傢俱堆,高昂的結婚進行曲和台灣垃圾車播放的貝多芬「獻給愛麗絲」音樂,交叉穿越在一起,頗有諷刺性地開啟他們認真的訪談。

以前對結婚的憧憬,從説不完的情話綿綿,怎麼就變成柴米油鹽加尿片,徹夜溫柔體貼的耳邊細語,現在變成尖鋭夫妻角色的新挑戰和婆媳之間的衝突。
這部紀錄片,在沈先生的引導下,每對夫妻都認真面對以前沒有意識到的問題:溝通方式和心態、孩子的養育、先生夾在母親和太太之間的矛盾、對單調生活的「煩」、為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到彼此的調適,進而瞭解對方為什麼有不理性的反應、學習如何調整自己作配合,來支持對方。
他們也開誠佈公地談到性與愛的適應。結婚的激情,有了孩子,拼搏事業,不僅僅淡化成為「一週大事」,而且還要討價還價般地「力爭」,才有一親芳澤的機會。
妻子常覺得先生的腦子裡只有「性」,而她覺得最渴望的只是一個溫馨的擁抱而已。

沈導演的採訪只有8對夫婦,他們基本上是幸福的,沒有太大問題的婚姻。看完後,想從不同的角度來談談婚姻的觀感。
現代的年輕人,結婚的年齡晚,甚至根本不想被「婚姻」束縛。在這比較開放的社會架構,結婚證只是可有可無的一張紙而已。
曾經和自己的孩子們討論過,不要嫁給「自私」的人。她們卻提醒我,現在,誰都是自私的。一胎政策和少子化的孩子,就需要更多時間去學習「分享」,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要佔為己有。
婚姻是一個「不自私」和「互相尊重」,而需要常常調整平衡點的平台。

男女平等是大家共同認知的,而在東方的家庭結構中,就會受到傳統文化的扭曲。媳婦熬成婆的現象,雖然已經少了,但是在潛意識裏,要求女性遵從古禮,要如何侍候公公婆婆的壓力,還是存在的。時代再進步,孝順雙方父母還是一樣不變的道理,更不能輕忽娘家的長輩。紀錄片中,當女兒的居然不能隨時回娘家探望生病的父母和祖母,很驚訝現今社會還有這種情況存在。
大男人主義的觀念下,結婚是1+1=1·5。婚後,男人還可以有原來的朋友圈和工作,女人就要縮成0·5,顧家、相夫教子,這種觀念也太落伍了。
結婚後,雙方就要創造出 1+1>2的價值,現代很多女性在職場上的成就,不被婚姻托累,雙方隨時調整,更不需要犧牲家庭的和睦。
現代的婚姻也要重視「門當戶對」:認同彼此的三觀,尤其對家庭經濟開銷有相同的價值觀。
看到很多出問題的家庭,就是在如何花錢上產生矛盾而導致離婚的。花錢可以買到自己想要的小東西而感到快樂,是最廉價的。不幸,有的花費雖是小數目,卻存在「控制慾」的心態,大小花費都要被「批准」,那就太悲哀了。
女性獨立自主,共同提供家庭經濟和孩子教育花費,有平等話語權,顛覆男尊女卑的傳統,彼此的瞭解和調整雙方的心態,「溝通」是很關鍵的。
夫妻間,能夠常常坐下來,冷靜地檢討自己的想法,説話的口氣,是不是急了些,是不是傷到別人而不自知?「指責」別人是最方便的手段,卻會給自己和雙方帶來更多的隔閡,慢慢地,「心灰意冷」地懶得再説,一層層的冰霜,累積成三尺的冰凍,彼此無法忍受,把婚姻裡複雜的機制:愛情、激情、性愛、子女、事業、健康、安全感等等僵化在絕望的狀態。
回到當初因愛情走進婚姻的殿堂,雙方都想為這個新家庭奉獻自己。不幸,婚後的挑戰,彼此個性出現和戀愛時的差異,對危機處理的態度,整個「溝通」機制產生變化,從以前「我知道你的言外之意,你洞悉我的欲言又止」般的浪漫,怎麼成了「話不投機半句多」的境地。冷戰開打以後,「床頭吵床尾和」的補救方法,已經慢慢失靈了。怨恨愈埋愈深,腦子裡,把婚紗照甜蜜忘了一乾二淨,開口閉口,就只剩下責怪對方。
夫妻之間的吵架,有時候是必要的,不要憋在心底。不吵不鬧不代表有「修養」,把心底話掏出來,沒有「猜忌」,自己心裏開敞,對方也不會掉入「六神無主」的荒亂。
很多年前,有對夫婦的危機,經過婚姻諮詢師的輔導後,他們都深深地愛著對方,就是為了一些小事糾結而不順意。結果,追根究底,問題是先生把父母的意見,絕對壓過自己太太的意願。後來,他們調整自己,才瞭解「保護」自己的小家庭,並不一定會「忤逆」父母的。
保守的觀念裡,都是「勸合不勸離」,可是攏在一起雙方痛苦,不如離婚算了。結婚就是相互扶持,不合適,就不必要去「侍候」令自己不愉快的傳統束縛。
想想自己的父母長輩,很容易體會到:女性的智慧對家庭的幸福與否,有非常大而深遠的影響力。
家母原來是別人家不要的童養媳,後來嫁給父親,不識字不會國語的她,養育六個兒子和一個女兒。身受沒有機會受教育的遺憾,她非常認真地督促孩子們的學校功課。
當男孩們長大成人時,她就常常提醒著説:找個生性善良的女孩當媳婦,善待她,還要記住她的父母親養育之恩,要尊敬人家。
她還嚴肅地告訴我們:有一天,有錢出人頭地時,難免有環肥燕瘦的誘惑,一定要本著初心和良心,克制自己,保護家庭,不要讓無辜的孩子受傷害。男人也會一失足而後悔莫及,妻離子散,晚年沒有人照顧。
當年還覺得母親杞人憂天,後來才深深體會到其中的語重心長和智慧。
兄弟們都成家以後,有一次母親在所有的媳婦面前説:我為妳們養育可以終身依靠的好丈夫,是不是應該好好感謝媽媽?
當時,我真是非常佩服母親潤滑婆媳關係的這個宣言,一語化解千古的難題,有了「感恩」和「尊重」,任何問題都將不再是問題。
開明有智慧的母親,還是有她的時代包袱。
我陪著老婆進產房三次,我們有三個女兒,應該就此打住了。老婆還是擔心母親還會向她要求生個孫子。
果不其然,母親告訴我們,現在生男生女都一樣,都很好,「不過」她還希望抱個我們生的「孫子」。當我替媽媽從客家話翻譯成國語時,暗示老婆只要笑笑、一直點頭就行了。
公元2000年,母親臥病在床,還沒有忘記「孫子」的念頭。她問我老婆多大歲數了?我說「50了」,她喃喃自語説,那也大了些,不好再生育了。
然後,很嚴肅地瞪著我説:你這個臭小子,不要為了想生個男孩,在外面娶個小三,萬萬不可!
我只好哄著她說,媽媽想到哪去了!過一會,她説:説的也是,你的老婆很厲害,小三一定頂不住的。
後來,我把這段故事當笑話,説給老婆聽。老婆嘆了口氣説:哎!媽媽還是偏心,不保護媳婦,卻擔心兒子的小三被欺負。
自己的三個女兒從小和岳父岳母同住在一起六年,後來又有杭州來的「奶奶」保姆共同生活了四年。耳濡目染地,她們學習和適應家庭關係的協調過程。

有一次,女兒很憂心地問我:你和媽咪會離婚嗎?
當父母親吵架,甚至說話的聲調提高時,她們就擔心,可能就會和她們在學校50%以上的離婚家庭一樣。她們的同學,常常在不同的假日安排,和原生離異父母親的再婚先生或老婆,忍受著法定相聚時間。
夫妻之間的吵架,的確是對子女最不好的教育榜樣,對天真無邪小心靈的摧殘,把一輩子幸福的夢想,罩上很難清除的陰影。
女兒們長大後,我們常提醒她們,把追求的男朋友,介紹給我們認識,有一起吃飯聊天的機會,多兩雙眼睛為她們把關。
提醒她們,婚姻不只是兩個人的事,也要注意到兩個原生家庭的關係,尤其對教育和為人處世之道,要有彼此能接受的想法,要懂得尊敬他們的父母等等,比較傳統的婚姻觀念。
幸運地,她們都已經成家立業,經濟能獨立,有至少有兩個孩子在身邊,她們的老外家公家婆都非常疼愛女兒,在她們生育孩子期間,還請人幫忙照顧。尤其是二女兒的猶太家婆,特地在附近租間小公寓,專心地服侍女兒「作月子」,還教會女兒鈎針打毛線,為小嬰兒織帽子襪子。
很多朋友看完部落格上的四篇「戲説婚姻」後,覺得現在這個年紀,還談什麼婚姻,是不是太晚了?
其實,生活和婚姻是一體的,無法分割。生活在一起那麼多年,彼此都有「通關密語」(codes),彼此瞭解甚深,不用抱怨「有他受不了,沒他活不了」。想起在台大念書時,有位老教授每天牽著老婆的手,走在陽光下的椰林大道,多幸福!
茫茫人海中,兩個人會走在一起,絕對不只是在人群中「多看了妳一眼」,還是有「緣份」存在的。
從「幸福定格」中強調的相互溝通,細説婚姻的故事,還會流傳到下一代的子孫。
5/20/2022 於芝加哥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