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意外與幻滅
- Warren
- Oct 9, 2022
- 6 min read
Updated: Oct 12, 2022

前蘇聯總統戈巴契夫(Gorbachev) 於2022 年8月30日病逝莫斯科。上千的民眾出現在9月3日的葬禮,除了匈牙利總理,沒有西方國家元首出席,連普丁都沒有露面致哀。
頂著諾貝爾和平獎的光環,一代充滿智慧與包融胸襟的政治家,安祥地葬在愛妻蕾莎(Raisa,1932-1999)的墓旁。
回顧戈巴契夫在世界冷戰和核武軍備競賽所扮演的角色,和他在蘇俄境內面對的挑戰,從圖書館借來「The End of the Cold War 1985-1991」,精通蘇聯的牛津大學教授,羅勃.塞維斯(Robert Service),寫下洋洋灑灑643頁的歷史記實,引經據典的資料就有122頁。把這本書當參考,重點溫習這段外交斡旋和密談。連當時的世界領袖都不敢相信,在他們任內,居然可以「意外」地,使全球愛好和平的曙光,變成實質的進展。

台灣八旗文化出版社的中譯本:「意外的和平」,書名就翻譯得非常傳神。
全世界一直都在發生「貿易制裁」、「科技封鎖」、「間諜滲透」,長年使兩個不同意識形態的國際陣營,陷入軍備競賽,核子武器的恐嚇,戰爭是一觸即發。
當年的國際情勢,自古巴飛彈危機以來,美俄一直都處在劍拔弩張的軍備競爭狀態。
雷根總統1981年宣誓就職以來,堅決反對共產主義,全力抗衡蘇俄的軍事擴張,無意間稱蘇俄是「罪惡帝國 Evil Empire」。
里根總統深切明瞭「多年來,美國軍事工業集團對全球和平,根本沒有興趣」,也知道「蘇聯重工業和高層軍事將領,向來以武力征服世界為永續目標」。
「儘管人人恐懼戰爭,但未必都渴望和平」。於是,1983年,他大膽宣布「星戰計劃」的「戰略防禦系統」,聲稱他是「以戰止戰」,要逼蘇俄談判妥協,避免核武大戰。
「我們不可能打贏核子戰爭,也根本不該打。戰爭之後的倖存者要住在那裡?我們必須消滅核子武器」里根總統如是説。

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堅信裁軍會談要建立在互信的立場,而且要在貿易上,文化上的接觸多元合作。
戈巴契夫訪問英國期間,贏得柴契爾夫人的直覺信任,和里根總統互通訊息:這位蘇聯共黨總書記有理性、有見識是值得信賴的敵人。
雖然美蘇的領導人有誠意坐下來和談,但來自本國的反對聲浪,都需要溝通和克服。
美國的堅決反共成員,擔心演員出身的里根,會被戈巴契夫騙了,談判只是蘇聯的緩兵之計。這隻狡滑的北極熊,隨時都可能露出致命的爪子。而「共產主義不統治全世界不會善罷甘休」的理念,連美國國防部長都堅持絕不能限制自己建立防禦核子武器的能力。
西方聯盟國更擔心美國只顧自身利益,在與蘇聯達成協議之後,放棄對西歐國家以往的軍事保護。當時德國總理科爾(Kohl),強烈建議給予蘇聯經濟支援,協助戈巴契夫度過難關。
里根總統1987年6月,在德國布蘭登堡大門發表歷史性演說時,大聲呼籲:
「戈巴契夫先生!拆下這堵牆!」

這種強勢的態度,看似大快人心,無形中,給戈巴契夫更難面對國內軍方高層的不滿,和其他共黨國家領袖的批判:東德認為他偏離了馬列主義精神,古巴卡斯楚更指責他背叛蘇聯。
沒有戰爭,沒有流血,1989年11月9日,柏林圍牆應聲而倒。意外的和平,務實的德國日耳曼民族,東西德統一,重新以一個強國的姿態,重返世界舞台。
接著付諸實現的裁軍協議簽署,銷毀2500枚的導彈。這些偉大的歷史見證,可以歸功於「四大巨頭」:里根總統,總書記戈巴契夫,國務卿舒茲,和蘇聯外長謝瓦納茲:他們的耐心和智慧,猜忌中尋找互信,顧全自己國家的安全,又要保護談判成果,才不致於功虧一簣。
冷戰的結束,歸根究底,還是要回頭説關鍵人物:整個共產政權世代,出現戈巴契夫這位難得的開明之士。
他深知從史達林以來,共產主義的最大弊端,不只是人權問題,而是經濟萎縮,民生凋敝。他訪問許多共產國家,看到的都是僵化的教條,沒有彈性的經濟和行政系統。
當他訪問西方民主國家,所見所聞,接觸到有雄厚的中產階級家庭,生活改善,教育普及,民生工業企業,隨著時代發展改進。戈巴契夫主張「開放」和「重建」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必須改革體制,才能徹底化解對內對外的壓力。
他重新思考蘇聯屬下的附庸國的民族主義衝擊,堅決反對動用軍隊鎮壓小國的獨立趨勢。
有這種開通的思維,才有和西方世界領袖對等談判的空間。
意外的和平,西方世界萬人空巷歡迎他,捧他為英雄,還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殊榮。
還記得當年電視節目上,這幾位領袖人物,同台在民主和平的論壇上, 心中覺得,沒有核武,沒有軍備競賽,省下的龐大國家經費,終於可以用在民生問題的改善。
西方世界的狂歡,卻忘了戈巴契夫的孤軍奮戰。通貨膨脹,蘇聯解體,民怨沸騰,既得利益的老派蘇共,指責他通敵賣國,還暗地裏啓動調查,欲加之「蘇聯解體」刑責之罪。
「八一九事件」就是強硬馬列共產主義陣營,於1991 年8月19日策動的政變。他被軟禁三天後,回到莫斯科時,已經失去實質政權。之後不久,他就辭去總統職位。
戈巴契夫主張多黨制,才有監督建言的渠道。他多次批評普丁還想恢復蘇聯舊時代的版圖,不符實際,代價太大。尤其對「車臣」殘酷的武力鎮壓,更是嚴苛指責。
普丁鼓動民族主義意識,讓國內年輕人慷慨激昂,熱血奔騰,非常像是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希特勒,喚醒優秀日耳曼民族精神,極度崇拜希特勒,因而走向二次世界大戰。
遍訪世界各地,往返英美和歐洲國家,尋找治國方略,拯救蘇聯的經濟危機,同時和各國領䄂及人民,交換意見,宣揚他的世界和平理念。

戈巴契夫1989年訪問中國大陸,正值六四民運,學生絕食佔領天安門廣場。他見到鄧小平.趙紫陽和楊尚昆。中國「維穩」至上,不能步入蘇聯的後塵,戈巴契夫離開中國後,鄧小平選擇坦克鎭壓,軟禁改革派的趙紫陽,採取符合中國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政策。蘇聯解體東歐變天後,共產國家以他為殷鑑,不敢輕易走上政治改革的道路。
戈巴契夫和蕾莎在1994年3月訪問台灣,並在立法院演講,強調:若想克服全球文明危機,最重要的步驟,就是消除核子武器,落實減少軍備等具體措施。

如今,不幸俄烏戰爭已經開打數月,殘酷的死亡人數,歷史文物建築的毀滅,無以還原重建,糧倉變焦土,世界糧食供應堪虞。天然氣,勢必被破壞或斷供,歐洲的冬天和經濟都將陷入前所未有的冰凍。更恐佈的核子武器啓動,亮劍疑似悄悄出鞘,萬刧不復的危機,都有一觸即發的可能。
前人努力得來不易的意外和平,後代不加珍惜,短短三十餘年,消耗殆盡,幻滅無存,令人傷感,真不知道歷史學家重審這段廢核裁軍協議時,會不會仰天長嘯,擲筆三嘆!
如今,戈巴契夫先生已經作古,世人會更加肯定他對和平的貢獻,祈願蘇俄當局還原他應得的榮耀。
適逢今天是10月10日,武昌起義的111週年的紀念日,中華民國的國慶日。
經過9次的革命起義,多少熱血青年犧牲生命,這次起義的成功,也算是「意外」嗎?清朝腐敗,對外戰敗割地,對內官僚貪瀆,民不聊生,革命的理念,由灑下熱血的先烈,喚醒民眾和積怨已深的滿清民兵,揭竿而起,一炮打響。
共和國成立後,面臨重重的困難,復辟稱帝的有之,軍閥割據的遍地都是,真是滿目瘡痍。回顧往事,北伐抗日,國共內戰,生靈不得安寧。
儒家思想,近百年來,備受爭議:打倒孔家店,除四舊,鬥倒臭老朽;民主陣營中,常有論述,把「君臣、子孝、兄友、弟恭」宣導成歷代皇帝獨尊儒家,是「奴化百姓」効忠領䄂的政策。但是,讓我們復習一下孟子説過的話:
民為貴,社禝次之,君為輕。
這不才是儒家治國之道的精髓嗎?

董仲舒圓滿孔孟思想而成的人性「五常」:仁、義、禮、智、信。這不是同時強調領導人的智慧和人民的智慧?誠信為綱的社禝,才不會有貪腐,結黨營私的亂象嗎?尤其領導人手中掌握強大的軍隊武器,更需要具備超級冷靜的涵養和包融環宇的智慧。
如今台海戰雲密佈,飛彈軍演掠過台灣高空,海峽中線名存實亡。中國軍備實力亮相,台灣向美國購更多武器和最近美國通過的「台灣政策法案」,擦槍走火的緊急情勢,戰爭是旦夕之間。
民主陣營的美國社會,多年來,選舉的競爭,族群的分化,極左極右相互叫囂,令社區安全動盪不安。國會議員投票審查議案,幾乎都循著兩黨的各自指令(party-line)投票,失去協調整合的空間,這決不是和諧民主制度的基礎,令人擔憂。
民主自由,得來決非「意外」,假如沒有和諧共存的國際關係,導致失去世界和平,人類擁有的一切成就,都有可能化為「幻滅」。
10/10/2022,雙十國慶,於芝加哥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