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不會老?
- Warren
- Oct 21, 2022
- 5 min read
Updated: Nov 5, 2022

報名參加2022年10月15日 美華文藝秋季講座—「與張曉風有約」-文學、戲劇、及其他——由人文磚基金會王曉蘭會長主持的雲端訪談會;用以前在學校上課預習的準備心態,把她的經典名句整理出來,期待著在台北這位奪獎無數的著名散文/戲劇作家,親自在線上分享她寫作的心路歷程,這是非常難得溫馨的文學講壇。
她娓娓道來:「康熙字典」中文字滙只有不到五萬個字,比起牛津大字典的六十萬字,是個非常有限的字數,然而中文的詞彙由不同的組合,描述的意境卻是微妙微俏。中文還俱有「象形文字」見字識義的特色。而且,一個中文字,它可以是名詞、形容詞或動詞;在文學創作中,給作家和讀者,留下廣濶的描繪空間。

自她25歲時的第一本散文集,「在地毯的那一端」,1966年出書至今,已經年邁八十,仍舊耳聰目明,講話慢條斯理,鏗鏘有力。
每當被問到,在繁忙的教學工作,養育兒女之外,怎麼會有多餘的時間寫文章、寫戲本,還當過立法委員?
張教授拋出「你會不會老?」這個議題,解釋她的心境和人生觀。
每個人,一天只有24小時,時常都要同時做兩件事,甚至要處理許多事情。就可以想像她如何經營生活中的分分秒秒,像是她在其他文章中提到「待斟的酒,以一生的時間去醞釀自己的濃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剎的傾注」,別人花花逝去的時光,對她卻是凝結成字字珠璣的散文、小説和戲劇。
當主持人詢問:什麼機緣踏入戲劇,寫出「和氏璧」和「武陵人」等舞台劇?
她是參加李曼瑰教授戲劇寫作班,由起先三十多個學生,只剩下兩位,到最後只有她完成老師交付的劇本,進而選地選角排戲到公演,就這樣的機緣巧合,走上戲劇的舞台。
謙虛的張教授回憶當年,孩子剛生下來,為了充實自己的知識,邊餵嬰兒母奶,邊唸莎士比亞的戲劇;聽到這,以前古人勤奮向學「頭懸樑、錐刺骨」的畫面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溫柔慈祥的母性光輝,一手抱著閉上眼睛吸吮奶水的幼兒,一手捧著莎士比亞戲劇,細心地領會莎翁筆下的精華;這幅畫面浮現在腦海,內心倍受感動,不自覺,眼眶已然感到溼潤。
運用莎翁名劇的筆法和技巧,捨棄洋腔洋調的模仿,故事取材回歸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縱伸中華文化的傳承,以德為本的信義風範,寫出了「和氏璧」、「武陵人」、「第五牆」「位子」、「猩猩的故事」等9齣中國戲劇,古今生活的現代版本,中國大陸演出也轟動地一票難求,倫敦的外國學生參與演出,海外各地都有粉墨登台亮相,讓海外粉絲一睹為快。

訪談中,黃以功導演,和洪善群導演兼演員,也在線上分享他們和張教授一起共事,創造舞台表演藝術的砌磋、堅持和一致對張教授的尊敬。
張教授在東吳大學,香港浸會和台灣陽明醫學院任教多年。
她談到陽明醫學院的創校源起,為了解決窮鄉僻壤的醫療人員缺乏,規定畢業生都要到鄉下行醫服務。自1975年創校之後,延聘她任教國文課。第一屆醫學系公費生於1982年畢業,由政府分發到各公立衛生醫療機構服務。
她説起一段「唸你們的名字」的故事:

以前大專院校放榜,學生和家長們爭相聽學校唸錄取學生的名字,聽到了名字,就是喜事一椿,沒聽到,就是名落孫山。張教授「唸你們的名字」,有一段文章是這麼寫的:
「在你們未來漫長的七年醫學教育中,我只教授你們八個學分的國文,但是,我渴望能教你們如何做一個人——以及如何做一個中國人。我願意再説一次,我愛你們的名字,名字是天下父母滿懷熱望的刻痕,在萬千中國文字中,他們所找到的是一兩個最美麗最醇厚的字眼——世間每一個名字都是一篇簡知質樸的祈禱!」
也可以説,「唸你們的名字」是老師對學生的期望,上課點名,是督促,畢業後,再「唸你們的名字」時,這群在郷下基層行醫的學子,真叫老師心中引以爲傲的想念。
陽明醫學院成立以來,父輩畢業,他們的兒女長大後,也隨著長輩的步伐走進來學習醫療知識和技能,同樣是張教授的學生,「唸你們的名字」就演變成一個傳承的佳話。
桃李滿天下的張教授,無數獲獎的文學創作,還有充滿愛的心胸;
「愛一個人就是在撥電話時,忽然不知道要説什麼,才知道原來只是想聽聽熟悉的聲音,原來真正想撥通的,只是心底的一根弦」⋯節自(從你美麗的流域)
張教授還提到「牽牛下水,六腳齊濕」做人處世的涵養和胸襟。
在她「一千七百年前的一個下雪天」的文章裡,找到了這句話,意指別希望自己站在岸上,卻叫別人去下水。凡事得親自親為,才能體會出個中的滋味。
讀著這篇文章,才知道張教授的母親,本姓謝,是「謝玄」「寳樹堂」的後人。謝玄的叔叔就是歷史上的名人「謝安」。
文章也提到謝安在隆冬家敘,忽然下起雪來,要姪輩們做和雪有關的「聯想詩句」:
於是「撒鹽空中差可擬」,把雪比作撒下一大把的鹽巴;有一位姪女謝道韞接上:「未若柳絮因風起」,把雪花比作春天的柳絮,經風一吹,曼妙無比。後世把才華的女子,稱之「詠絮之才」。

回頭再看看整理出來的精句:
在她「我在」的散文篇,流露出活在當下,若似應和著上帝的呼喚:
「不比一個凡人好,也不比一個凡人壞,我有我的遜順祥和,也有我的叛逆兇戾,我在我無限的求真求美的夢裏,也在我脆弱不堪一擊的人性裏。上帝啊,俯察我,我在這裏。」
「我在,意思是説我出席了,在生命的大教堂裏。」,
「樹在,山在,大地在,歲月在。我在,你還要怎樣更好的世界?」
「地毯的那一端」以一個聰穎純情少女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一條清澈澄碧,纖塵不染的潺潺溪流;有人問她:怎樣才可以愛一個人而不受傷?她的回答是:受傷,這種事是有的,——但是,你要保持一個完完整整不受傷的自己做什麼用呢?

她也洞察人際關係中的問題:「對一個人,恨並非最殘忍的行徑,淡漠才是最具殺傷力的武器。」
她也非常踏實,善解人意:「愛一個人,就是喜歡兩人一起收盡桌上的殘肴,並且聽他在水槽裡刷碗的音樂——事後再偷偷地把他不曾洗乾淨的地方重洗一遍。」
慶幸在聽訪談以前做了功課,在短短的兩個半小時內,不可能含蓋全部的作品,更體會到要主持訪談多產名作家張教授,必定要有上乘的功力,才能駕輕就熟地把聽眾想提出的問題,和受訪者的智慧成就,串連起來,激發出更多令人感動、深思的課題。
張教授的文章討論過:「文學有兩個可貴的地方,一個是語言,一個是文字,那當然也有語言文字之後的思考方式」,她強調中華文化瑰寶的珍貴,「國學講壇」務必要在教育課綱上延續下去。
從她展現給讀者們的文學之美,感情的真摯和細膩,對人性的愛與包容,對生活的浪漫、憧憬和實事求是;「我們都是借道前行的過路人」,她在(賞梅,於梅花未著時)有著「於無聲處聽驚雷,於無色處見繁花」的超然境界;再看她的文章標題:「這杯咖啡的溫度剛好」「麵包出爐的時刻」又深深感受到如此恬靜務實。
你會不會老?
張曉風教授的一席話,拋出了這個問號,她也用一生的經驗和文采,留下了答案。
年歲增長不可能避免,心理成熟自然就更超脫,身心靈的平衡,心中有大愛,就有能力,老了還要活下去,活得更精彩。
10/20/2022 聽「與張曉風有約」訪談後有感 於芝加哥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