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讀古書
- Warren
- Oct 2, 2023
- 4 min read
Updated: Oct 25, 2023

參加DC「寫、閲、評、聚」每週一的寫作讀書群組兩年多,這次不自量力地接下「文心雕龍」第五篇「辨騷」的指定研讀。開始搜尋好多資料,好久沒有那麼認真唸書了。覺得要用民俗故事寫心得報告,才更容易理解屈原的「離騷」和「楚辭」。
原來,端午節吃粽子和划龍舟的背後,還有那麼多古老的傳說。
劉勰的「辨騷」以「詩經」來評價「離騷」和「楚辭」,回頭複習一下「詩經」是有必要的。

打開歴經500年(公元前1100- 公元前500年)的「詩經」,沒有標明作者的305篇詩集,被孔子推祟為「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修心性、明事理、多識草木鳥獸蟲魚,知是非」,是聖賢書;書中卻有很多朗朗上口的詩句:
「窈窕淑女,君子好述」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這句不就是「耳提面命」的來由嗎?原來,我們的言談舉止都浸浴在詩篇之中。
「詩經」中由各地民謠滙集的是「風」篇,由宮庭樂曲和寓意教誨是「雅」篇,由祭禮讚詩所寫成的就是「頌」篇。「風」「雅」「頌」和作詩的手法「賦」「比」「興」,就是所謂的「詩經六義」。
常聽到人謙虛地説,「難登大雅之堂」,居然和「詩經」的「大雅」有關。

屈原(公元前342年-前278年)是楚國貴族,官拜三閭大夫,一心輔佐改革,主張聯合齊國抵抗秦王,沒想到楚懷王被秦惠王首相張儀的三寸不爛之舌所騙,被疏離的屈原自我流放到漢北一帶。秦楚一戰,楚軍屍首八萬遍野,楚懷王客死秦國。屈原回到郢都繼續為頃襄王効勞。僅僅六年,頃襄王畏懼,又和秦國和談,屈原直諫遭放逐到江南湘水一帶,秦軍一舉想滅楚國,楚國子弟兵又損失五萬,兩次戰役都是君主不聽忠言,令楚人捐軀沙場,這就是屈原寫出「國殤」的千古名作。
在江南放逐18年間,民間祭祀的「九歌」,「九章」「天問」等新體詩「離騷」,承先「詩經」,又對漢賦、唐詩、宋詞,有起後的長遠影響。最後,屈原投汩羅江自盡而亡。

「離騷」是屈原的傳記詩:身世、才華、被屈、不屈、被怨、説理、叩天、問卜、請神等等,滿腔熱忱,以「騷體」詩,嘆感抒懷:
他感嘆民生的苦難:「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他知道改革不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把握時機,光陰易逝:「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他的決心至死不變:「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和反對官家,周旋到底:「何方圓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民眾習以為常,改變難呀:「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
他認命忠言逆耳,在「離騷」的最後一句,表明將効法殷商大夫彭咸,投江死諫:
「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
「九歌」是屈原依據楚國民間祭拜神靈而寫成的詩歌:

「河伯」是黃河的河神,河水氾濫成災,每年就要挑選一位年輕素女村姑嫁給「河伯」才能保護沿岸百姓的平安。
乾旱成災,就得起乩迎「雲中君」的雲神、雨神,普降甘霖。
太陽神就是「東君」,手中提弓,對著天狼星。被后羿射落九個太陽後,每當日蝕「天狗食日」之際,民眾擊盆敲鼓,驅趕天狼,救駕剩下這唯一的太陽。
「大司命」掌生命,勸告世人,「固人命兮有當」,生命長短自有命數。
「少司命」掌子息,和子女的緣份,「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游居在湘江的男女江神「湘君湘夫人」,卻無法常相聚,只能嘆息:「思公子兮未敢言」。
「山鬼」的山神,據說是巫山媱姬,和楚懷王在夢中有一夜情,是傳説中的「巫山雲雨」。醒來後,只當是夢一場。山神嘆道:「怨公子兮悵忘歸,君思我兮不得閒」,孤獨地守著大山,「飲石泉兮蔭松柏」。
「國殤」是屈原為楚國犧牲的人魂所寫。
血淋淋戰場上的短兵接,敵若雲,萬箭交墜,戰馬傷,非但不鳴金收兵,仍舊擊鳴鼓,出不入兮往不反,即使身首分離,被棄屍於原野,終剛強,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朗讀「國殤」全文(如附件),詠唱傳頌,令人熱血沸騰,淒泣灑淚,哀嘆壯年早逝,戰爭之殘酷。
超過千年以後,文辭仍舊影響後代文人。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宋代才女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離騷」記述著后羿射日,還提到后羿篡位太康後不久,寒浞殺后羿,娶后羿妻,生下兒子過澆。寒浞驕奢淫逸,不修政事,追殺太康王室後代,五代相帝慘遭減頂。相妻已有身孕,逃往有仍國,後生少康。
有仍國虞思,把兩個女兒(姓姚)嫁給少康,並賜十里方田,有民眾五百人,勵精圖治,就是後來「少康中興」的故事。

屈原在「漁父」中説:「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表明他儒家清高的思想,而漁父勸說「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何苦自命清高,而歌曰: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水清可以洗帽子,水不清可以洗腳呀!這是隨遇而安的道家精神。
「漁父」可以説是屈原被放逐後,在投江自盡之前,「天人交戰」的掙扎。
準備好以上的資料,心中有了底氣,開始研讀「文心雕龍」的「辨騷」原文,加上註釋和譯文相對照,就可以窺探古文的奧妙,進而在寫作上,能夠掌握「詩經」,加上「楚辭」的運用,久而久之,體會「酌奇而不失其真,玩華而不墜其實」,可望完成文辭優美而意義深遂的文章。
「辨騷」中,劉勰認為殷商大夫彭咸投江自殺,和伍子胥死諫吳王夫差,是急躁狹隘心胸之士,並沒有褒揚屈原的投江明志之舉。
最後提到「離騷」在字義上解釋:按王逸的《楚辭章句》:離,別也;騷,愁也,言已被逐離別,心中愁思,猶依道徑以諷諫君也。那「離騷」的「騷」和現代一般用語「風騷」的「騷」又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出乎意料之外地發現:「風」原來代表「詩經」裏的「國風」,「騷」代表「離騷」的「騷」,意指文人能夠掌握北方文學代表的「詩經」,又通徹明瞭南方文華代表的「離騷」,就是推祟此人精通詩辭,可謂「獨領風騷」。後來也可以運用到其他領域的佼佼者。
今夜讀古書,深信勤能補拙,方略知「詩經」「離騷」一二;祈願天下的年輕學子
今後仍有古書讀,還有興趣讀古書。
09/30/2023 中秋明月夜 於芝加哥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