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層塔滋味的母親節
- Will Wong
- May 12, 2023
- 6 min read
Updated: May 30, 2023

民國六十六年(1977)六月六日,是出國留學五年後,第一次回到台灣新埔家鄉。
第二天,母親煎了我最愛吃的荷包蛋:流漿似的蛋黃,像是眾星拱月般地被鑲在如白色花環的蛋白之中,些許的醬油和蔥花,加上三兩片七層塔,這就是在國外最想念媽媽做的菜。
快兩歲的大女兒,對我還是很陌生。對已經先回來兩個月的毛愈,由「阿姨」、「阿姨媽媽」,女兒慢慢願意改口叫「媽媽」了。當她只有六個月大的時候,就被從芝加哥帶回新埔,寄養在大哥大嫂家。從餵嬰兒奶粉換尿布,打預防針看醫生,全靠大哥大嫂代勞。當時曾經詢問過小兒科醫師,要怎麼樣才可以把對嬰兒精神創傷的可能性,降至最低。醫師認為只要有人照顧她,有人愛她,有同齡群的小朋友在一起,也有祖父母輩疼愛,就不會有問題,但最好在兩歲之後,能夠和親生父母生活在一起。

大女兒有四個堂兄堂姐一起長大爭竉,剛學會走路,就和大一歲的堂哥各拿了一隻拖鞋,搶著給剛下班的大哥換鞋子,牙牙學語地叫著「爸爸」。她也是祖父母的掌上明珠,騎在祖父的肩頭,還可以坐在摩托車前座兜風,滿口的客家話,變成一個鄉村小姑娘似的「洋娃娃」。
這次回來,就是要把大女兒在兩歲前,帶回芝加哥。
父親從新埔的鄉下,水汴頭,由種田變成幫地主打理碾米廠,沒有自己的住家,一輩子都租房子住。大哥上班之外,下班後和大嫂一起作副業,省吃儉用,把米店後頭的舊房子買下來拆除後,新建成三層樓的水泥磚房,終於有了現代化的衛生浴廁和磨石地板,屬於自己的住宅。住了幾十年泥磚竹籬笆的舊房子,有不捨的感情,也很興奮迎接新砌的樓房。母親最高興,三樓就是她可以清靜唸佛的小佛堂。
六月二十八日,是個皇道吉日。鑾鳳妹妹和李仁訂婚的日子。親家一家人帶著聘金和喜餅,從台北到新埔鄉下,按照客家傳統禮俗,大嫂準備一桌的客家宴席,喜氣洋洋地完成文訂之喜。當天,新屋還沒有完工,挑個雙喜的兆頭,到新厨房燒一壼熱水「起灶」,就算是搬入新家的儀式了。

帶著只會説客家話的女兒到台北,參加她大阿姨毛儷的畢業典禮。諾大的台灣大學校園,不知道她那兩隻小腳,怎樣走完文學院外文系的巡禮,累了就要抱抱,正好,這也是培養親子關係的最好時機。
八年後,母親領著六弟一家人到芝加哥。
説好說歹地讓母親同意幫她申請綠卡,還説要住在美國三個月,就可以拿到永久居留證,以後到美國和孩子孫子相聚方便多了。
特地請了假,開著豐田新款的小休旅車,開始四天三夜的華府紐約自由行。母親常年早餐吃素,平常也不吃煎炒熏炸的食物,在車上帶有大同電煱,熱水壺外,就是大米、醬瓜、紫菜和海苔,可以應付簡單的餐點。

一路上,母子兩人天南地北慢慢聊,從小時候到每個孩子如何辛苦地拉拔長大,鄉里鄰居的瑣碎小事,親友長輩的人情冷暖。她自己目不識丁,卻極力重視子女的教育,從來沒忘記告誡子女,只要把書唸好,才有「出頭天」的日子。
我們聊到一起看過的「江山美人」、「梁山伯祝英台」「包公斬陳世美」等等電影,母親聽不懂國語,我在一旁即時翻譯。從小學開始,我就親自幫母親管理她的私房錢。書包裏裝著現金,不方便在自己住的小鎮上的銀行進出,只好坐三十分鐘公車到新竹市的銀行開戶存款或取錢。母親育有六男一女,每個都是命根子,可以説是「相依為命」,也難怪她對我有「不准出國」「一定要娶客家媳婦」的要求。
到白宮參觀那天,不巧不開放,只好隔著圍欄拍照留念。她説鄉下老太婆到美國總统辦公室和住家參觀過,總要留個有憑有據。

她最記得到紐約參觀時,鄰居的孩子得民和媳婦玉玲殷勤的招待,還給她蒸了一碗醬瓜瘦肉帶著在路上吃,是她吃到最好吃、最溫馨的一道菜。

在像是環繞好幾圈台灣島漫長的路上,她手上那串佛珠子,只要醒著而沒聊天的時候,就一直不停地轉著,配合著輕聲的「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她清靜的時刻。
母親看不懂佛經,聽不懂國語或台語的講經,又有一心學佛的虔誠,於是我在1992年間,沐浴齋戒一百天,用卡式錄音帶,把「心經」「金剛經」「法華經」「水懺」「梁皇寶懺」等等經書,都用客家話錄下來,寄給母親,讓她有機會可以更深一層領悟佛法的奧密。
台灣美國兩地來回飛了兩年,父母親放棄了綠卡,回到可以養雞養鴨的家鄉。
以後,子女每一週都會和她通越洋長途電話。每一年都會回到台灣看她。
不幸在2000年的夏天,她中風臥病,子女們輪流回來探望她。在SARS病毒流行那年的農曆過年前,她離開了我們。
母親一生謙虛低調從不誇口,卻有一次在家庭聚會中,對女婿和媳婦們説:「我為你們養育出優秀、絕對可以托付終身的伴侶,你們應該好好感謝我,孝順我。」
這大概是我記得母親說話最誇張的一次。
今年是第二十一個年頭沒有母親的母親節。
從小當「童養媳」的母親,嫁到清寒、幫地主種田的戴家,沒有機會受教育,有耐心,有愛心,還有超高的智慧。她竉著孩子的叛逆,又護著孩子的夢想,卻忍住自己的孤獨,流著慈母的淚水。
記得在「思鄉曲」的文章中寫過:
思鄉五月天
思念故鄉的小河
戲水的童年
田裏的耕牛
農舍的炊煙
還有母親的慈顏
在夢中,近在眼簾
醒來時,怎麼又離得愈來愈遠
偶然的機緣,一位到印度靈修的朋友送我一張天籟之音的硬碟,竟是羅思容的音樂創作專輯「每日」,其中有一首「七層塔的滋味」。幽雅淒美的大提琴琴弦,顫動心中深埋對故鄉和母親的思念,每個音符烙印在腦海。從那時刻開始,沈醉其中了十幾年。漸漸地,自己好像是一個不能自拔的粉絲,透過如詩般的樂曲,細細咀嚼那七層塔特殊的香味。

今年在台灣過農曆新年後,新埔德高望眾的陳彩仁兄,特別安排和多年不見的同鄉在台北相聚。在座的有三年前在寶島客家電台和我制作隔洋訪談的溫明忠博士,和他的電台同事張美煜教授,台灣新唐人電視台的張瑞蘭董事長,陳文和先生是閲歷深廣筆桿尖鋭的主編,陳清美是創作豐富的作家,陳世民、陳貞惠兄妹是五十幾年沒見面的老鄰居,還有得過傑出青年貢獻獎的林鈺婷,安排坐在我身邊的竟然是多年的偶像,羅思容女士。
那時候才體會到粉絲見到偶像會有昏眩的感覺。
羅思容是音樂創作者、有天賦柔美歌喉的歌手,也是畫家、詩人。可以和原創原唱請教讓我癡迷的音樂,是何等的幸運。
「七層塔」就是一般人說的「九層塔」「九贊塔」,是一種草本植物香料 ,英文名字是Basil。有一種說法:客家人移民到台灣的年代比較晚,只能在貧瘠的丘陵地謀生,所以種植出來的只有七層葉子,正常肥沃平原的就有九層葉子。九層塔炒田螺,九層塔雞片是非常受歡迎的菜餚。
於2008年,羅思容受邀成為新竹縣關西鎮北山客社區的駐村藝術家,參訪鄉村長輩們的生活起居,把刻苦勤儉持家客家女性的生命歷程,寫進繪畫和歌曲的藝術創作裏。以前醫療資源缺乏的產婆接生時代,有幾位阿婆曾經挺著即將臨盆的大肚子,還得上山砍柴下田工作,突然羊水破了,匆忙找棵大樹下自行生產。有位95歲的阿婆說,她耕種砍柴、家計女紅、照顧老小,一生什麼都會做。一生做牛做馬,唯一有別之處,就是少了一條尾巴。
現在的科學醫藥進步,健康保險制度普及,重視社會福利有相當大的改善,然而女性特有的堅忍和耐力,母性的無限無私和包容,深深感動藝術家的心扉,觸動創作的靈感,樂音的自然流露,譜成對偉大母性的謳歌。
聽著「七層塔的滋味」,想起自己的母親,隨著琴音歌聲,任淚水盈眶,流淌著萬般的感恩與懷念。
05/14/2023 母親節,於芝加哥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