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詐騙」後記

  • Warren
  • Jan 20, 2023
  • 5 min read

「詐騙」的真實故事,引起讀者熱烈的迴響。


很多朋友追問:為什麼銀行的帳戶會被入侵?歹徒怎麼可以轉移二十萬?支付寶(PayPal)是不是不安全?被盜用的$598.99 有沒有追討回來?


以往被詐騙的受害者,基於各種理由,都不敢張聲,現在發現,周邊的家人朋友都有被詐騙的經驗,更加意識到應該勇敢地說出來,讓大家有更多的瞭解。「詐騙」的手法固然無奇不有,防不勝防,能夠分享自己的經驗,再看看別人的遭遇,期望先從自己可以對「詐騙」有「免疫」功能,進而達到整個社會的「杜絕詐騙」的「防詐」効果。


近年來,詐騙集團的猖狂,已經不是報章雜誌上的報導和統計數字而已,它著實滲透到社會的每個角落,甚至危害到國家治安和下一代的出路和心理健康問題。


利用回台灣度假過年期間,著手資料整理,想把詐騙受害者的經驗和朋友提供如何防止被詐騙的建議,寫成「詐騙」後記。


第一個疑問,就是支付寶網站怎麼會出現詐騙的訊息?


當事人是這麼説的:「我原來也想不通,為什麼騙子會直接進入PayPal網站上,而且還由PayPal 直接發通知給我説這筆交易有詐騙嫌疑。後來反覆推敲,才發現每筆支付寶交易,都會附上帳單(Invoice),騙子把帳單的格式完全改變成Noted Warning:直接説此筆交易有問題,請打電話⋯⋯,讓人誤以為是PayPal服務部查獲,並以為此電話是PayPal 的服務電話。 PayPal 以為是帳單,根本不會去檢查。騙子太高明了。」


「整個過程,都沒經由電郵或text, 而是我親自log in 進去PayPal 網站,裏面確定這筆不是我授權的交易,騙局由此開始。」


有位熟悉電腦的朋友,他的建議是:


「仔細看一下,在支付寶的只是money request,只是要求付費,並還沒有付款,是可以直接在支付寶上取消,或拒絕付費。」


後來,在支付寶網站上,拒絕付款,保住$598·99沒有受到損失。


這位朋友還分析:「問題應該是出在scammer 給你link 或網站做shared screen 的動作時,你看到的screen 是已經被scammer 竄改,在和他們通話當下scammer,已經可以操作你的desktop 界面。」


有位讀者的回饋説:「我也差點被騙,也是PayPal帳號。等到他叫我給他computer control時,太誇張了,才發現是詐騙(scam)’馬上把電話掛了,電腦關機。」


魔鬼藏在細節中,在詐騙精密設計步驟下,以為是支付寶的客服電話,還讓騙子share screen ,就已經引狼入室了。


在這緊張的時刻, 一定要想辦法逃脫詐騙的「高壓」手段,以上洗手間或其他的理由,用另外一條電話線和自己的銀行通話,才可能有機會破解:原來,騙子已經進入另外一個帳號,移走二十萬,轉到這個帳號,還聲稱是滙錯了,應該是滙$200 ,卻滙成二十萬,並逼迫按照騙子的退款程序,立刻滙還給騙子。


在這緊要關頭,立即和自己的銀行,把ID 和密碼,全部更換,才是當時重要的「止損點」。

所以,二十萬保住了,沒有流失,這是朋友們最關心的焦點。


一般在同一個銀行裏,自己不同帳號之間的轉帳,不需要預設密碼。


很多關心的朋友打電話來建議:把支付寶卡的link, 不要直接連接到自己的銀行帳戶,應該連接到信用卡的帳號,可以多一層保護。


另外一位朋友受騙的情形,就不太一樣:


「我也遭遇過詐騙!他們以eBay退貨$350 為名,花言巧語進入我 Chase Bank,轉走了$30,000進入他們比特幣交易所戶口,我全然不知。接著又説 Chase Bank 不接受他們退款,讓我轉到 Citi一或Robinhood 帳號。此時,我覺得不對頭了。我馬上掛電話給 Chase Bank 客服。他們告知我15分鐘前確有$30,000要轉入某某人名下比特幣戶口。銀行立刻取消這筆匯款。我的電子郵件也收到了騙子比特幣股票公司發來的訊息。所幸有驚無險,至今心有餘悸!」


其他朋友的回饋,有受到重大金錢損失的,令人傷心:


「我有個以前的同事,非常聰明小心的人,年前被騙了三十萬,這可是她省吃簡用,畢生積蓄。詐騙猖獗,大家小心為是。」


「我朋友的先生,被”聯邦調查局“電話談話,騙走二十一萬美元,在電話線上花了六個多小時。他是土生土長的白人。」


「有位朋友寡居多年,她在網路上認識一位頗有顏值的帥哥,興趣相投,無話不談,頗有相見恨晚的感概。經過一陣子,感覺信任程度增加,開始鼓勵年輕人投資,有金錢上的支援。一直等到把手上辛辛苦苦積蓄的八十一萬美金耗光以後,對方就無影去無蹤,在人間蒸發了。」


一位在台北朋友的回饋:「接到外孫的電話,覺得聲音怪怪的,電話號碼也不熟悉,但很快就被呼嚨過去了;最近感冒,聲音還有點沙啞,手機換了個新號碼。外孫説:他被關在警察局,需要錢保釋出來,但千萬別告訴他媽媽。第一次得逞後,又再度要錢,才可以把肯為他清白作證的人保釋出來。錢不夠,只好到自動提款機取錢。幸好,樓下提款機附近,有位年輕人,還願意幫她忙。取款後,保護著她到指定的地點,把錢付妥。她覺得這個年輕人挺好的,還賞他一百元台幣。


隔天打電話給女兒,問起外孫最近好嗎?才知道外孫整天躲在家裏打電腦遊戲,根本沒出過家門。這十萬加一百元台幣就永遠追不回來了。」


詐騙集團的對象,常常鎖定在退休老人身上,這的確令人感到痛心的事。


回到台灣,一天早晨,打開社區圖書館的報紙,赫然看到:有關詐騙聳人聽聞的大消息:

台灣某某組織的成員,赴柬埔寨受訓,然後回台灣組識詐騙集團。以交友軟體騙取信任;推薦假亞馬遜網站買禮物卡;目前已經有人被聲押,警方追查出另一個「洗錢房」。

詐騙案件已經擴大成為人口販子,有黑道勢力介入,誘騙求職的年輕人流落他鄉,淪為「豬仔」。這種猖狂的程度,真是不可思議,令人髮指。

社交媒體普遍的世代,很多人都有機會收到交友的邀請,經過一小陣子寒喧問候之後,就可能介紹保證獲利的機會,大部分都是以加密貨幣為主的投資模式。


我常想,詐騙集團 的 組織嚴密, 對付不同的對象,宛若有特定的「程式」,像是AI 和人腦下棋對奕一 般。人工智能程式,從簡短的對話中,它可以判斷一個人的人格性向。假如比較有同情心的,它可以設計投資項目,聲稱會把獲利專款專用地救助弱勢族群,當你沒有加入投資計劃時,或許還會自責,怎麼自己的同情心,變成一個空口號。


「詐騙」的心理因素非常複雜,騙子們洞察人性的弱點。利用人性的善良,想幫助他人的心態,製造博取同情的戲碼,使人入套受騙。當人顯現出恐懼怕事的心態時,騙子窮凶惡極的臉孔,就想控制受害者,乖乖就範,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往往受害人在事後,突然覺得好像自己被下了迷魂藥似的,鼻子被人率著走。


在美國的政府機關,像國稅局(IRS) 和社安局(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一直提醒:任何問題都會用正式信函通知民眾,不會用電話或短訊方式,所以接到這一類的電話通知,不要驚慌,可以置之不理。


在台灣,正值春節期間,加上行政院宣布可能發放每人六千台幣的紓困金,將給詐騙集團更多活動的機會。行政院和台北市政府,都大力宣導,提高警覺,勿受詐騙。


避免被詐騙,循正式途徑查詢,有任何疑問,不要不好意思,勇敢地説:不!


新年快樂!


1/19/2023 於新竹新埔

Comments


Thanks for submitting!

© 2023 by Train of Thought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