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浮士德」浮世觀

  • Warren
  • Aug 20, 2022
  • 6 min read

Updated: Sep 3, 2022


德國文學家哥德 (Goethe) 在他25歲(1774)那年,只花了五個半禮拜的時間,完成四萬兩千字的愛情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立即風靡整個歐洲,讓他一夕之間變成文壇新貴。


哥德的-「浮士德」,他卻前前後後花費六十年的時間,寫下12,111行詩句的曠世巨著。


「浮士德」的故事,從電影、歌劇中,只知道浮士德把靈魂出賣給魔鬼,享盡酒色財氣,終將墮落下地獄。最近,從圖書館借來有德文對照的英譯本,和由樊修章先生翻譯的中譯本,靜下心來,仔細閲讀。由歌德詩句的美,透過譯者的才華,保存詩的韻味,傳遞大文學家的哲學思想,反映當時的政經形勢,人性弱點和尊嚴的掙扎,再用「浮世之短暫乃是人之美的本性所在」和現今社會百態的比對,挑選書中的幾個片段,寫下自己的讀後心得。


「浮士德」書中的「天上序幕」,魔鬼就向上帝挑戰,人自以為有理性,卻常常覺得庸俗無聊,露出了「獸性」,從而墮落。


上帝認為「善良的人就在迷惘中掙扎,終會悟出一條正路」,浮士德就是上帝提供給魔鬼做「考驗」的善良人物。


魔鬼從來不相信任何人可以經得起誘惑,內心還譏諷「這偉大的天主著實友好,跟惡魔講話也透著人情」。


浮士德年事已高,博學多聞於各項領域,精通詩書,卻悶悶不樂,曲高和寡的他,還一直想以自殺方式來了斷無聊的餘年。


他的詩篇,歌詠著:


狹隘塵世生活的苦惱,

行樂吧!已經過於年事也高,力不從心!

要萬念俱灰,又過於年少,心有不甘!

我覺得活著是個負擔,

我情願死亡,厭棄生命!


天使的聖歌,警醒他把已經沾在唇邊的毒藥,放了下來。想起現今有多少人,抑鬱寡歡,被酒精和毒品麻醉,不得不感嘆,自歌德的時代至今,為什麼人類一直沒有進步,仍舊沈淪在痛苦無助的深淵,無法自拔。


回到古堡書齋的路上,浮士德撿到一隻楚楚可憐的黑色獅子狗,頓時成為他慰藉孤獨心靈的寵物。當魔鬼由獅子狗現身之後,浮士德已經被冼腦,期待可以享受肉體歡樂極致、醉心於利慾薰心的魔法所吸引而躍躍欲試。於是魔鬼和浮士德以「出賣靈魂」為賭注,換來官位財富,美色淫樂,墮落成寡廉鮮恥,在所不惜。


這種交易有一個非常微妙的「焦點」:他們的協議沒有文字,簽名只用身上的一滴鮮血,當浮士德為所欲為而感到「滿足」時,他的靈魂立刻就會墜入地獄深淵。


看完這段故事,可以用現代「浮世」的現象來解釋一些問題的癥結:


原來,令人心煩頭痛的人物,都在自己的身邊,由憐憫生愛,理性被蠶食,很多不合邏輯的決策都是由感性牽著走。魔鬼化身獅子狗,可以躲過書齋門上的一個「星符」。原來古今中外都有「門神」「守護神」的概念,當魔鬼現身時,這個星符,就產生作用,除非浮士德允許,魔鬼不能任意進出書齋,或是靠近他的軀體靈魂。


其實,「星符」也可以説成「心防」,當一個人的心防沒有了,魔鬼悄悄地滲透心房,往往會做出一些令人無法理解的行為。想想,好多現代的人事物,不也是都是這般荒腔走板的離譜?


「浮士德」的肉體荒唐,但他的靈魂非常清楚,不能有「滿足」的心態,這不就説明現代的人類,永遠「不知足」的心態,是不是靈魂還繼續在和魔鬼打交道,永遠不認輸。


浮士德服用魔鬼的「藥汁」,應該比現代的藍色小藥丸「偉哥」要厲害地多。年老氣衰化成年青力壯的翩翩公子,把純潔少女「瑪嘉瑞特」迷戀得神魂顛倒。用魔鬼的三滴蜜汁,就把守護著她的母親,沈沈入睡。沒有約束的年輕軀體,加上甜蜜言語的傾訴,母親服用安眠藥水過量致死,少女內咎不已,肚子已經懷上孽種。 就像世間的悲劇,喜新厭舊,加上男人不願負責任,拋棄了少女。可憐的嬰兒,沒有真愛和照顧,小生命的死亡使少女罪加一等,被關進牢房,付出代價,賠上自己的性命。


假如少女生長在現世有「合法墮胎」的制度,或許沒有嬰兒的拖累,而被傷透的心,可能也永遠無法彌補修復。


浮士德幾番想去探監,魔鬼在旁屢屢勸阻。人性本來還存有些善良,但終究鬥不過魔性的糾纏,男人還是一走了之,留下遇人不淑的少女,空留餘恨。


逃避現實的爛攤子,可能多過良心的自責,浮士德離開家鄉,跑到另外的國度。擺在他眼前的,根本不是佐國良相,更沒有勤政愛民的君主。共同利益集團,上下其手,掏空國庫,沒有實體的金銀當本位,代之以瘋狂加印的紙幣,忽悠無辜子民,生活更加艱苦,最後財經崩盤,動搖國本。


現今的「通貨膨脹」好像就是哥德手稿的連續曲?


哥德本身的閲歷,26歲就進入公爵府第,開始他的公務生涯,堪稱少年得志。他代表熱血沸騰「狂飆運動」的先趨青年,抱著改革開放的理想,卻改變不了既得利益者的迂腐,只好離開政壇,再也不任公職。


心灰意冷之餘,內心中燃起對「美」的追逐。


「海倫」是西臘古典美人,他夢寐以求的仙女。有魔鬼在身旁獻計鼓舞,浮士德無視欲火熊熊燃燒,以勢在必得,堅定不移的決心,打動海倫的芳心,終得以一親芳澤,並生下一個愛情的結晶。人性的貪婪和黑暗面,無孔不入地到處流竄。遠在天邊的至寶,得到以後,揑在手裏,旋即化成稀鬆平常的麈土。從愛情、情欲到控制欲,本質老邁力哀的他,更強烈地體會到肌膚的美是虛構,所謂的愛情,更是脆弱幻滅,無法掌控。


不幸,他們兒子的夭折,使海倫黯然神傷,逍然離去。


浮士德的豪情壯志,「把人類的哀樂集於一身」,也意識到,在他經歷過幾個悲劇:


孜孜不倦得來的知識,「全都進行過徹底鑽研」卻絕望到幾乎自殺;對愛欲的悲劇,為了抓住青春的尾巴,喝下魔鬼的「湯藥」洩欲,毀滅少女的青春,粉碎對甜蜜家庭的嚮往,和犧牲原來認為美滿的愛情和結晶;當他為統治者服務時,失望地察覺王公貴族的本性,無視百姓福祉,都在玩弄權術保護私利;海倫的離去,孩子的離世,他終於想念自己的家鄉,回到北方。


浮士德的一生,「有為者巍然看定四周,這個世界對他幾曾沈默」,終就他走出一條生路。晚年的浮士德,雙目失明,任由魔鬼擺佈。在荒島上,得以「築堤填海」,走完人生的舞台邊緣,以填海的方式,尋覓有貽養天年的棲身之地。

再看看社會上的孤獨的老人群体,收入有限,子女親朋遠離,不安全感倍增,更加渴望有人陪伴聊天談心事。同情心和終老前還想「博一博」的弱點,最容易被詐騙分子,乘虛而入。內心的「無明」,比雙目失明,更加空虛,寂寞和恐懼。


「築堤填海」在現今的世界,卻是如此熟悉的名詞。填海破壞藻礁生態,「珍惜藻礁」是公投的議題,可以説,台灣民眾對環保意識,有相當程度的覺醒。


中國南海連接島礁,灌以鋼筋水泥,浮在海面上的,不再是海市蜃樓,而是紮紮實實的飛機跑道和戰艦出入的港口。或許「人定勝天」? 要付出多少代價,估且不論,人類對大自然的粗暴,是不是可以贏過老天,短短的人生幾十年,還不一定能夠看到最後的結果。


魔鬼派來骷髏門徒,拿著鐵鍬鋤頭,鏗鏘有聲,宛若大興土木,浮士德心中歡喜,他的填海造陸工程,終有完工的一日。可憐的他,看不到事實的真相,魔鬼正在為浮士德挖掘墳墓。


浮士德心生歡喜「滿足」的心懷,歌詠著:


在自由的土地上享受自由,

到這個時候我就要說了:

你是真美呀!請稍稍停留!

我一世光陰拋留的腳印,

就萬古千秋永不消滅。

我已預感到崇高的幸福,

正在享受那至美的時辰。


瞬間,浮士德倒地不起,魔鬼和門徒們一擁而上,準備把他葬送到地府。


此時,一羣天使隨著閃爍的光芒,從上方徐徐展翅,相隨而至,寬赦罪人,賜福加惠。


浮士德尚存的善念,上帝伸出援手,在魔鬼執法之前,不使善良的靈魂,墜落到地獄。


哥德有根底深厚的神學基礎,雖然後來背棄基督教,在浮士德的故事結尾,仍舊強調人性善良的一面,永遠受到神的眷顧,得到最後的救贖。


東方宗教也對云云眾生寛容:放下屠刀,不咎既往,只要一心不亂,明心見性可期。


8/20/2022 芝加哥


後記:


「浮世」兩個字的意思是從「浮世繪」引借來的。「浮世繪」是日本17世紀時代的木板活版印刷、手繪的繪畫藝術形式,在18,19世紀的江戶時代的江戶一帶為中心。主要描繪人們日常生活,風景,歷史、民間傳說和戲劇,隨著時代演進,人物包括武士,美人,藝伎,和凡夫走卒。


「浮世」就是世間不斷變幻、浮沈聚散不定的人事物。


「浮世」瞬間,乃是人性美的本性,專注當下,留下純樸的痕跡。

 
 
 

Comments


Thanks for submitting!

© 2023 by Train of Thought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