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閒話養老

  • Warren
  • Apr 18, 2022
  • 9 min read

Updated: Mar 24, 2024


每個人對「養老」都有不同的的看法,隨著年齡的增長,環境的變化,視角的轉變,內心的感受,都總會以最善良的心態去面對。 記得年輕時,第一次把領到薪水的全數交給父母親,分享自己的興奮,也讓他們鬆口氣,不用再費心張羅孩子的學費了。其實,他們不缺這些錢,只是在那時的大環境裡,不需要花父母的錢,又可以給父母錢是件幸福欣慰的事情。

隔壁「阿水伯」三代同堂住在一起,媳婦們輪流煮飯、或和兒子們下田幹活,一大群孫輩都有家人照顧,樂在其中。對街診所的陳醫師,「醫生婆」還健在,和子孫享受有如古跡四合院的紅磚瓦房和後山果園的幽雅晚年。陳醫師在日本受醫學教育後,捨棄在外鄉的大好前程,毅然回到家鄉,照顧年邁的父母和家族產業。鄉下地方,大家族的生活起居,不分貧賤富貴,「養老」不是一個議題,含飴弄孫,終養天年,是每個家庭一段自然的過程。 我大學四年級時,祖母過世,三代同堂的氣氛暫時中斷。一直等到大哥結婚生小孩,父母親也住在一起,又接起大家庭的香火。

出國留學以後,一心一意在學業和事業發展上,連剛出生六個月的女兒也照顧不來,還把她送回台灣,和父母、大哥大嫂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直到兩歲時才接回芝加哥。 1978-80年正值中國改革開放的年代,岳父岳母藉道美國,迫切地回到濶別30年的湖南故鄉,想要知道親人的遭遇和父母的下落。當年,他們的父母親都是心地善良的地主,一夜之間卻變成剝削人民的「地主惡覇」,被鬥爭,被掃地出門。岳母還找不到自己父母的墓碑,只好設置「衣冠塚」,以表那無法彌補「養老」的遺憾。

回到芝加哥,岳父母和我們住在一起,重新拾起「三代同堂」的日子。三個女兒有爺爺奶奶照顧和說中文的環境。這個六年多的時光,也是我們沒有後顧之憂,全心投入事業發展的基礎。

芝加哥西郊老人公寓的計劃老早已經籌劃,正適合老人群體,有自己同齡層的生活空間,距離購物中心和醫院都很近。岳父母搬到那兒,也住上一陣子,最後不習慣煩瑣的管理方式,還是搬遷出來,住進城裡的公寓,比較自在。 1985年戴家兄弟妹全家開始移民美國。父母親還是喜歡可以養雞養鴨的鄉下生活,而放棄他們的綠卡,畢竟家鄉是祖先從廣東梅縣來台四百年歷史的家園。

還好,大弟在台北可以照顧他們。後來,六弟和大哥的大女兒也回台灣定居,還有個照應。

雖然每年都回去探望他們,「養老」變成每週在電話上的問候,卻無法減緩他們年年變老。

2000年的夏天,80歲的母親中風半身不遂,經過醫院治療後,無法在沒有殘瘴設備的家裡做復健治療,只能考慮送到能和母親用客家話溝通的「護理之家」,這可是「大逆不道」的想法,怎麼可以把母親送進「養老院」?

當時一位中風十年的老鄰居剛過世,可是把他的大兒子和大媳婦累得相繼早走一年多。尋找最好的醫療資源,非常重要,尤其中風的復健黃金期很短,寧可頂著「不孝」的罪名,也要讓母親有最好的醫護人員照顧,同時也不可以拖跨父親的身體。在六個療養院中,參觀、拜訪、比較,最後選擇在竹東剛成立不久的「護理之家」。

父親也瞭解他自己年事已高,又要繼續經營米店生意,最後同意以六個月為期限,希望能夠看到復建的療效。 慶幸地,當時護理人員和病患的比例低,加上也為母親加請12小時的私人看護,每天都有人為她洗澡梳理,正常供應的伙食之外,私人看護為她在外面買一些她喜歡的食物,母親反而喜歡這種對她比較舒適的安排。親戚朋友、子女和父親來探望,她可以很開心地在私人病房和大家聊天。

經過兩年半,在醫生䕶士全天照料下,成功地防止二度腦中風,卻發生「腸中風」,血栓塞住腹部的血管,導致腸子壞死。

母親走後,堅強的父親獨居十年,米店生意照舊經營。父親90歲那年,70歲的大哥,從芝加哥回到家鄉定居,陪伴著不服老的父親。父親還常趁大哥沒注意,跨上摩托車為客人送米去了。在一年聖誕節前夕,94歲患感冒的父親,穿著整齊地坐在他心愛的藤椅上,頭一低垂,瞬間就離開了人間。 住在芝加哥75歲的岳父在1996-7年,患胃癌手術後,已經無法採用化療,醫生以安寧(hospice)居家照顧為主,三個女兒一個兒子輪番值班服侍。96年底,岳父告訴安寧䕶士,他準備1月4日「回家」,謝謝淚汪汪的䕶士,還反過來安慰她,人總要走的。家人沒把他説的話放在心上,3號晚上還在病榻前唱歌吃蛋糕,有說有笑。當晚值班的大女兒熱好早餐的粥,已經無法餵食,岳父在1997年1月4日下午1點4分過世了。

往後岳母獨居在中國城的公寓,方便她上街、到飯舘飲茶進餐,距離女兒的辦公室近,方便照料。有一年,發生不少血栓堵住她腿部的血管,造成「腿中風」。

從那時起,岳母就住在三女兒家。姊妹們都住在芝加哥,兒子和媳婦都常來看她,過年過節就有四代子孫同堂,非常熱鬧。

三女兒夫婦倆和岳母一起生活16年。最後兩年,岳母的起居無法自理時,找遍芝加哥地區最好的養老院,除了䕶理人員都説英文,溝通不方便,晚上一律給住院的老人穿尿片,不單獨協助上洗手間。子女不忍心讓她住在療養院,還是住在三女兒家。幸運地,請到一位會説家郷話的湖南小姐,力氣大,有照顧家婆的經驗,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岳母雖生病,打麻將的腦袋可非常靈光,沒有人是她的對手。有一次,還向我抱怨説:「他們輸牌不給錢!」她也清楚大家只是陪著她玩玩而已,真打起牌來,一直連莊贏錢,以後可就找不到牌搭子了。

岳母是兩家長輩中,最後一位走的。她説過:大家對她那麼好,捨不得走。可是器官功能衰竭,92歲的身子也承受不起糖尿病截肢的風險。當老人家被醫師判定為安寧病人而停止治療時,還是很難承受親人終老的傷痛。 現在看看自己,已經年過七旬,養老變成大家熱門的話題。

誰都説養老,要有老本、老伴和一些老朋友。其實,最重要的還是身體要夠硬朗,心情要開濶。健康的飲食生活起居是最基本的。自己的生活品質好,和子女的互動多,他們也少操心。我們自己的心態積極,給他們的是正能量的影響。 疫情使面對面的接觸減少,卻使雲端會議和網路溝通成了很重要的管道,可以多學習新知識,很多人也在參與活動中,找到多年失聯的老朋友。 現代的年輕人,由於一胎化政策和少子化的趨勢,一個小家庭要照顧四個老人家,可太難了。養老育幼,是一個自然生態,身教言教中,還是會傳承下去的。


在網路上風行的加州最理想退休社區,有保安管控的大門,許多住在那裡的朋友都非常滿意,居民必須是55歲以上才有資格進住。以瘋狂的加州房地產來説,還是比較理想的、可付得起的房價範圍。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住這種退休社區,平均年齡高,不容易再建立起新的朋友群,而且鄰居生病住院等的比例,總會高些,在日常生活中,添加了一些無名的壓力。「養老院」是沒有人想住的地方,在面對母親和岳母不同的情況下,什麼才是取捨的標準和其中考量的客觀因素,都是以提供最好照顧老人的前提,仍然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有兩個美國朋友對「養老」不同的規劃,可以當作參考: 有位德國裔的老鄰居-克麗絲,在芝加哥北郊住了40年,先生臥病在家,她自己親自照顧多年,最後也到幾乎承受不了的地步。先生過世後,她決定搬到佛羅里達州,在女兒家附近,買了一個townhome。經過這番折騰後,70多歲的她還是神采逸逸,樂觀健談。隻字未提她辛苦服侍先生的苦日子,卻侃侃而談她母親傳給她的廚藝, 以及憧憬一個人生活在海邊的未來。。她利用圖書館的網站(Libby),可以瀏覽群書和有聲書(audiobook)。談到哥德(Goethe)的浮世德和少年維特(werther) 的煩惱時,還提示德文的發音要領。

她覺得好的心態最關鍵,身心才能永遠保持年輕的狀態。不禁令我想到德國二次大戰後的重建,東西德的合併,還有全德國人接受東德出身的梅克爾夫人。是否這種務實樂觀,面對現實,展望未來的德國精神,就在克麗絲的身上表露無遺?

佛羅里達卅是退休族群的最愛,該州沒有個人州稅,也是很多富人的「避稅」天堂。 認得猶太裔的藍納先生時,他已經是80歲投資公司的大老板,學識淵博,還當過聯邦儲備局顧問和大學教授,腦筋清楚,精力充沛,在瞬息萬變的財經股市,從容自若,深得客戶群的信任與尊敬。他的太太過世不久後,就以一百萬美元買入一個退休公寓,每個月還要交6千美金的費用,包括每天的餐費、一般醫療費用等,無所牽掛地退休起居,卻還每天到公司處理一些業務。

這種昂貴的養老安排,獨立、自由、住在附近的子女也常來看他,後來還和一位退休的女教授成了暮年之交的「紅粉知己」。他92歲那年過世後,原先交付的一百萬還可以幾乎全數退費,放回他生前設定的世代信託(dynasty trust),沒有遺產稅的問題,子孫後代還可以繼續受益。 當子女長大成家以後,大家都考慮到縮小(downsize)居家空間,生活在沒有樓梯的平房,減少維護費用和避免跌倒的危險。以化繁為簡的心態,用「減法」來規劃日常作息,期許省心省力的養老境界。或多或少,都做到某個程度,其間還有個「捨不得」的割捨情結。

可以號稱是世界首富的伊隆.馬斯克(Elon Musk),他的企業王國,特斯拉電動車,太空火箭(SpaceX),星鏈衛星(Starlink)等等。這位1971年才出生的億萬富翁,近幾年來,已經逐步賣掉幾棟毫宅。最後一棟在加州灣區的豪宅,售價超過三千七百萬美元。他現在和女友住在距離太空中心附近的方盒屋(Boxabl)。

這種組裝屋(prefab),20x20 英尺,生活空間只有375平方英尺,組裝起來只需一天的時間,售價在五萬美金左右。

暫且不提馬斯克是不是在作秀或炒作方盒屋,他的實際行動表達兩個值得「養老」族群思考的議題。

「提得起、放得下」:在特斯拉電動車生產鏈出現危機的那段期間,他入住在廠房,以公司為家,一直到問題解決為止。現在,為了星鏈衛星的發射,就近住在太空火箭站的方盒屋,已經是「升等」到「商務艙」了,這是務實的企業家精神,沒有面子問題。

馬斯克常常提出「突破性」的解決辦法,他的太空火箭回收,就大大地使發射衛星成本降低。假如,他把「方盒屋」的概念,身體力行地推廣給年輕人,那麼大眾就不需要做一輩子的「房奴」。養老族群更可以考慮,不需要住進「養老院」,只要在住家的後院,增加一個「方盒屋」。父母和孩子的家庭,可以住在同一個地皮(lot)上,卻不在同一個屋頂下,婆媳不爭吵,還可以相依為命。

據說,加州已經通過法案,允許在住家後院,增設「方盒屋」當作「親屬套間」(in-law unit)。假如說,煮好一碗湯,端過去孝敬父母,這個到後院的距離,湯一定還是熱騰騰的。 落葉歸根,是離鄉遊子的夢想。

很多朋友搬回台灣長住,往日的人情味,熟悉的環境和天空,加上高鐵和捷運的交通順暢,到各處景點旅遊,和令人難忘的美食,的確是一個很好的選項。

六年前,回到台灣參加同學會,應校友之請去參觀他們淡水的社區住宅,聽說從芝加哥回來的就有十幾戶人家。淡水是有文化的古城,淡水河入海,沿河步道,漁人碼頭,渡河小艇到八里,還有正準備淡水大橋和輕軌聯結新開發的淡海社區,就這樣,決定買下一間社區公寓,可以常回來,兄弟妹在美國的家族成員回台北時,也有個落腳的地方。這幾年下來,發揮相當大的實用價值。

當初「一見鍾情」看上這間公寓,因為觀音山盡在眼簾下,隔外開心。

兩年的疫情,閒置的空間,心中仍舊迴響著余光中先生的新詩: 「觀音山」余光中 觀音仰臥成觀音山,在對岸 雲裡看過,雨裡看過 隔一灣淺淺的淡水,看過 今夏我看的次數更加多 因你在山腳,你在對岸 風景為你而美,雲為你舒展 曾立在江邊幻想,幻想在風中 你凌波而來,踏葦而來 幻想我涉江去採藥,採芙蓉 採之欲遺誰?你和菩薩同在 和慈悲同在,和美同在 而淡水流著,我留在塵埃 這該是莫可奈何的距離 你在眼中,你在夢中 你是飄渺的觀音,在空中 最耐看該是隔岸,不是登山 舉目是山,回頭是岸 我是商隱,不是靈均,行吟澤畔 配上楊弦先生的「隔水觀音」旋律; 出城在左,入城在右; 三十年化作一柱煙。

聽著聽著,

心中忐忑,遊子在外,半年在西,半年在東?

曲指已過五十年!


2022 年4月18日,於芝加哥

 
 
 

Comments


Thanks for submitting!

© 2023 by Train of Thought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