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敦親睦鄰

  • Writer: Will Wong
    Will Wong
  • Nov 14, 2024
  • 7 min read

Updated: Dec 19, 2024

鄰居芭芭拉的有機蜂蜜
鄰居芭芭拉的有機蜂蜜

芝加哥十月初旬的雨,隨著帶勁的風,扯著仍眷戀在樹梢的黃葉,把乾枯的草地鋪上一層秋色。入秋了,正是修剪前後院樹枝的時節,聽從樹藝師(arborist)的建議,必須除去那棵側院太靠近牆角的大樹,才不會有破壞地基的後患。那些垂懸在屋簷屋頂的樹枝都要鋸掉,防範松鼠動物由煙囱爬入屋頂閣樓築巢過冬。每過三兩年,每顆樹都要有愛心地照顧它,施肥防蟲之外,還要「整容拉皮」剪除枯枝和累贅低垂的雜枝,減少被冰雪壓垮的破壞。


後院有菜圃的鄰居正忙著秋收:春天的育苗,夏日的澆灌,常年的除草和累月維護蕃蘺的辛勞,收成的果菜,是內心充滿喜悅感恩的流露。


門鈴的響聲,打斷了秋意正濃的心境。好久不見的後院老鄰居芭芭拉(Barbara),手中拿著一罐有機蜂蜜,分享她的秋收。她在院子的角落養著蜂巢,芭芭的蜂蜜(Barb’s Bees Honey)絕對是有機產品。

鄰居芭芭拉的有機蜂蜜
鄰居芭芭拉的有機蜂蜜

芭芭拉一家人是二十多年的老鄰居,先生是醫師。剛搬過來時,常送來歡迎新鄰居的家庭烘焙,我們以東方蜜梨禮上往來,也邀請他們欣賞神韻藝術團的表演。


有一次,深夜接到芭芭拉的電話,她發現我家後院角落的澆水系統有問題,水管花啦啦地淹蓋一大片草坪;是水管破裂了,才及時補救過來。


有幾次,她有朋友聚會,社區規定街道超過晩上十點後不能停車,需要借用我的停車場。這自然是鄰居樂意幫忙的,但她還是送來一份免責聲明(disclaimer),減少心理負擔。


最近兩年,芭芭拉先生的健康狀況欠佳,也比較少看到他岀來拿街邊信箱的郵件。經過探問後,她才説先生去年底,安詳地走了。


鄰居守望相助多年,雖然文化背景不同,而我們珍惜好鄰居的情誼,完全沒有言語障礙。她説,慶幸有一個女兒特意搬回芝加哥,現在每天都會回家探望她。


還沒出國以前,常聽說在美國的鄰居很少往來,根本不知道左鄰右舍是誰。


回溯在芝加哥生活超過五十年,除了孟母三遷選擇好鄰居的故事之外,即使我們為子女搬到好校區,但也沒有刻意地先挑選鄰居,卻發現身邊友善的鄰居們是多麼珍貴的緣份。


七零年初讀研究所的年代,住在伊諾卅大學醫學院的職員公寓(Staff Apartment)

的老朋友。當時,每週大家擠一部老爺車買菜,到郊區釣魚,為待產的孕婦開嬰兒派對(baby shower), 小背心小毯子都是鄰居的祝福。這群鐵桿鄰居們,現在還常常相聚在一起,重溫當年窮留學生的消遙自在。


畢業成家後搬到郊區,小區裡的王家夫婦是一對談得來的好鄰居。那時候,剛把兩歲的大女兒從台灣接回來,王家阿婆答應幫忙照顧她。王家給我們一把鑰匙,大清早六點鐘,就把帶著早餐的女兒放在王家客廳沙發上,我們就要趕公交車到火車站,搭火車到芝加哥,再由聯合火車站(Union Station),走好幾條街,趕早晨九點的上班時間。


懂事的女兒,不哭也不鬧地等到王阿婆起床後,她才去找阿婆而不影響大家的作息時間。我們一直感激王家鄰居,讓女兒小小的心靈中感受到溫暖的照顧和疼愛。


兩年後,接著岳父母退休來芝加哥,我們在同一個小鎮離開不遠的新社區,蓋一個大些的新房子。每隔三頭兩天總要到工地監督一下,看看磚的顏色和砌牆和壁爐的圖案設計是不是符合合約上的規定。這時候,好興奮發現正對面的新鄰居楊先生也在按設計圖造新房子。


楊家夫婦是我們的貴人。他們育有一女一男,女兒比大女兒大一歲。從此以後,學游泳和許多活動,楊家都帶著大女兒跑。當時西爾斯(Sears)百貨公司促銷給孩童照相,我們下班時,大女兒興高采烈地拿著楊伯伯帶她去照的第一張照片。


我們兩家人都是節省的新移民,精打細算地省錢,買了草皮卷,相互把新房子的土壤鋪滿。那時候年輕力壯,不怕幹苦活。


最令人難忘的1979年1月的暴風雪,芝加哥地區下了21吋的大雪,狂風捲飛堆滿車庫半個人高的雪丘,我們倆由清晨剷雪到下午四點多,才把兩家的車道,挖出一條窄窄的車道。我們兩個忠厚老實的華人,還開著車到城裡上班,雖然已經遲到超過十個小時,還是受到歡迎和擁抱,終於可以解救熬過兩個輪班的醫院職工。


直到1986年聖誕節前,我搬到北郊(North Shore)校區,和楊家相鄰共處17年,有如親兄弟般的感情。


搬家北郊後,才知道新家的學校沒有校車,不提供午餐。小孩們要走路上學,午餐時間有一個小時,鼓勵學生回家吃中飯。自己帶午餐的學生要交美金三塊錢當做監管費用。經過幾個禮拜後,孩子們告訴我,她們不需要交三塊錢了。班上的同學都邀她們到距離學校近的家中吃自己帶的午餐。下課後,她們還常到同學家做功課。家長們在他們做完功課後,才准許玩一下電動遊戲。這些家長們也樂意看到她們的子女和我們的孩子交往,作息時間比較規律,學業成績也提升了。寒冬的天氣,下課後要走一哩路非常辛苦,有家長還為女兒們準備好餅乾,讓她們在屋裏暖和一陣子,再繼續走回家,回到有「三個爺爺、三個奶奶」的家。


這個家住了十六個年頭,孩子們都高中畢業上大學後,才搬到和芭芭拉當鄰居。


收到芭芭拉蜂蜜的第二天,接到「後院的菜圃」鄰居胡先生的電話,非常高興分享他豐碩的秋收:包括長二英尺重五十多磅的大冬瓜、茭白和青椒,保證都是有機堆肥和雨水滋潤的最健康食材。


鄰居胡先生送的茭白和青椒
鄰居胡先生送的茭白和青椒

胡先生還告訴我:這冬瓜是用海鮮做的堆肥培植出來的成果,不可思議的大冬瓜居然是懸掛在架子上長大的。

鄰居胡先生的冬瓜棚
鄰居胡先生的冬瓜棚

把大冬瓜切成十幾塊分送給辦公室同事和還住在芝加哥的三家親人。不巧,大哥的二女兒不在家,已經到由芝加哥飛回台北和姐姐一起前往韓國首爾,和去首爾開醫療會議的弟弟會合,姊弟們一起享受韓國美食和逛街購物一個星期後,再回到新埔家鄉陪著他們的父母幾天,享受母親從小為他們用心烹煮的菜餚。


大哥七十歲那年,決然從芝加哥退休回台灣陪伴九十歲的老父親。轉眼間,十四個年頭過去了,這次三個子女有心安排一起相聚,親情的可貴,非常難得。


大姪女在美國大學畢業後,找到工作,再外派回台北上班。她一直保持原有孝順祖父母的心態,現在每天都和父母親通一次電話問安,每隔兩個禮拜或放長假時,回鄉下探望父母。


住在附近的妹婿也不在家,他的弟弟和大哥大嫂全家,都從台北飛來芝加哥會合,也帶上女兒先到德州的奧斯汀探望在那工作的兒子。李家大團圓,非常難能可貴。幾天後,妹婿三兄弟和大嫂開車到東部跑了十二個州後,進入加拿大,在尼加拉瓜大瀑布住宿,欣賞大自然的雄偉壯麗,享受大家辛苦一輩子後的清福,也體驗長輩不在世後的手足情深。


還好,二哥一家人沒出遠門,還有二嫂的弟弟和弟媳婦從台北來訪。這冬瓜、茭白和青椒正好給二嫂當食材,燒了一桌的好菜。弟弟和弟媳婦先探望他們在紐約就讀的兒子後,來芝加哥參訪星期天舉行五萬人的馬拉松大賽。

芝加哥天文台的夜景
芝加哥天文台的夜景

他們都還年青,剛剛退休,享受到處走走的生活。星期天馬拉松大賽結束後,我們沿著湖邊公路,欣賞一路上的密西根湖景色,到西北大學邊上的巴哈伊教堂( Baha’i Temple)參觀。這個教堂以基督教、佛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圖黴為樑柱建造出宏偉莊嚴的建築,俯瞰著密西根湖的藍色湖水。

芝加哥Bahá’í Temple
芝加哥Bahá’í Temple

在圓型的頂拱下,萬教歸一的大同理念,靜下心來,感受到微妙的內觀喜悅。趕在太陽西下前,走馬看花地窺視北郊區有湖水潮音相伴的深院豪宅,這是世代相傳的富豪區。


趕回市區的佐丹諾厚披薩(Giodano Pizza)旗艦店,排隊先點披薩,再排隊等座位,花了一個半小時才坐下來吃到芝加哥聞名全美的美食,可能餓了,特別好吃。


時間排得正好,他們搭上晚間的火車,回到西郊二哥二嫂的家。他們有兩天的時間到芝加哥的密西根大道、水塔(Water Tower)、芝加哥河邊步道、海軍碼頭、千禧公園等景點,就是他們兩人世界的安排。

芝加哥河畔步道的彩虹
芝加哥河畔步道的彩虹

不巧,芝加哥帶著寒意的秋雨,不適合走路,剛好我抽出半天的空檔,在雨停的空隙間,我們補捉到霎那的太陽,在高樓上俯看千禧公園和白金漢噴水池,和一望令人心胸開闊的湖上碼頭,帆船點點。抓緊時間,走上短程河邊步道,把留在夕陽之際的彩虹,保存在旅遊的記憶裏。晚餐吃到新鮮乾貝粉絲和點心,入夜後,溫度降到攝氏七度左右,還是搶時間到天文台邊,把芝加哥的夜景存留下來。


分享鄰居的大冬瓜,想到常人説的一句話:遠親不如近鄰;然而現代交通方便,從台灣到美國,只要有那份親情,相見更令人感動。


父母親在世時,常囑附我們:親人之間要經常走動才會親;尤其父母親走後,更要常相聚,保存著一家人的溫馨。


11/14/2024 芝加哥



 
 
 

Commentaires


Thanks for submitting!

© 2023 by Train of Thought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