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思念

  • Warren
  • Feb 21, 2022
  • 6 min read

Updated: Mar 15, 2022


童年的妹妹(右)和我。前排是鄰居小妹妹。

星期六清晨聽到電話鈴響,頓時提心吊膽,傳來的消息令我錯愕:妹妹在急診室血壓急驟下降,已在彌留之際。下一個電話打過來時,有妹夫和兩個孩子陪伴著,妺妹於1月22日上午10點鐘,離開人世。


這怎麼可能呢?前兩天,做完第三劑化療,她太累了,我們還通過電話後,才去睡的。


晴天霹靂,破滅心中祈盼的奇蹟。


從2020年上半年,妹妹常常感覺腹部不舒服,經過醫師和血液檢驗及超音波和電腦斷層掃描,確診必須做膽囊切除手術。手術中,才發覺是惡性腫瘤,還有三個癌細胞盤附在血管叢上,無法切除。接著10月中,開始接受第一期化學治療和放射性的療程。


妹夫一直在旁陪伴,對醫師的診斷報告和治療方案都非常淸楚,每次到他們家中探望,都能明瞭醫療進程。


雖然現代醫學先進,化療和放療副作用有所改善,對正常細胞還是有相當大的傷害。雖然腫瘤有縮小,但體力透支,身體虛弱,決定暫停兩個月,喘口氣緩解一下。沒想到,癌細胞反撲擴散,尋求第二個專家意見,由耶魯大學醫院腫瘤專科醫師開始第二期的化療療程,還要針對疼痛,服用止痛藥,血液檢查和輸血,變成嚴峻的監控程序。一陣子後,醫療效果不見好轉,醫師建議轉診癌症醫療中心,登記臨床實驗抗癌藥物,尋求突破性的療效,開始第三期的化療治療,副作用更加嚴重,經過輸血後,才在1月20日作第三劑化療,回到家,和她休息前的電話交談,卻變成了最後的關懷。


膽囊癌是少見的腫瘤,不易察覺。等疼痛症狀出現時,已是晚期,惡性難醫。

過去一年多的療程中,儘可能和妹妹一家人在一起,仔細地瞭解治療的進程和副作用的緩解。


營養的攝取是非常關鍵的。除了醫師建議的營養品和蛋白質養分外,能夠維持好胃口,增加食慾,心情也會好些。什麼是妹妹最想吃的?每天都想想「饞」的東西。


小時候在鄉下吃的「粄條」,又嫩滑又爽口。可是這裡的「和粉」,就是比較粗,味道沒法比。終於找到北華埠的一家餐廳,「和粉」是自己做的,厚度薄,軟度適合,加上榨菜肉絲和炸蒜頭點綴湯頭,就是道地的客家粄條。「蘿蔔糕」也是她喜歡的點心,一般餐廳的「飲茶」蘿蔔糕大都是批發的成品,口感比較粗糙,大芝加哥區,只有一家餐館是自己蒸的,才像是家鄉母親親手做的味道。還真沒想到妹妹在吃方面,還有這番講究。


經過這陣子的點餐、尋找和比較,把過去覺得好吃的頭抬、小吃和菜餚,真嚐個遍。台灣炒米粉、上海燻魚、東北酸菜豆腐白肉湯等等,把所有的菜單都走過一遍又一遍。還有日本料理、泰國和越南餐飲,吃遍芝加哥區的餐廳,有時還特意跑兩三家的外賣,好好享受「吃得是福」的美食經驗。每次一起吃晚餐時,品嚐評點,聊天説笑,兩個多小時就像瞬間即逝的光陰,非常難能可貴的相聚,常常忘記還有生病、正在接受治療這碼事。


第二期化療開始,胃口就受到影響,不想吃,吃也吃不多。我們開始聊聊童年美好的回憶,轉移注意力,希望把她的口述,以「憶童年」為主題,寫在部落格上。

吃止痛藥的時間從原來的8個小時,縮短成6小時,甚至4個小時。止痛藥的副作用讓腸胃蠕動減緩、甚至停頓,更使身體非常不舒服。


自己生病了,妹妹常想起母親生前臥病在床時,她是唯一的女兒,很愧疚沒有在身邊陪伴盡孝道。當時,妺妹的兩個孩子都在上學,她和妹夫都還要上班,想要放下工作,回到台灣孝順母親,雖有這個心願,但不太可能實現。那時候,兄弟妹們都輪流回台灣探望,在最好的護理的安排下,母親還盼望著子女常常回來相聚的喜悅。父母親生前都再三説過,大家在國外那麼多年,子女們和孫輩們還懂得孝順,他們就心滿意足了。


妹妹和母親

母親不識字不會説國語,嚴厲督促子女努力學習,卻又反對孩子出國,怕飛遠的鳥兒就不回頭了。母親疼愛我們,還是承全子女出國的心願。後來,她還常打趣地抱怨説:早知道就不逼子女唸書了,書唸得愈好,就飛得愈遠!


談談過去,化解妹妹存留心中的遺憾。


聊起以前父母對我們的影響:母親的「堅忍」和父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教誨,宛如家訓。


妹妹還記得父親花很多錢,買了一部「震盪機」,可以把米和細沙石分離出來,父親米店的顧客才不致於誤食小小的沙石。鄰居都笑他,這個機器是虧本生意,花了時間精力,少了斤兩,少了收入,卻又佩服他做生意的良心。


家鄉的潘家是父親的「頭家」(地主),他忠心耿耿地當地主的管家,拒絕好多佃農送來的「中人禮」(傭金),他堅持不拿這些錢,不落人口實,也給子孫後代做個榜樣,積累福德。


妹妹和妹夫同班同學結婚,是嫁入「將門之家」,當年李伯伯官拜空軍少將,是通訊學校的校長。家中三男一女,以「智、仁、勇」和「珍」取名。李家傳統文化勤儉的家風,深深地影響孩子和孫輩們的教育和人格成長。


妹妹的兩個子女非常優秀,非常孝順。自從兩個孩子上班賺錢以後,妹妹妹夫出外旅遊和回台灣探親,一直被升等到商務艙以上。

妹妹和家人在海灘上

孩子還給妹妹一張美金一萬兩千元的信用卡。歡喜在心頭,只是捨不得花孩子的錢。

1985年2月到美國,妹妹妹夫領著這兩個6歲、4歲的孩子,走上艱辛的移民之路,吃苦耐勞,給孩子們最好的教育機會。如今,學業事業有成,傳統孝道的美德,襯托出妹妹相夫教子,令人羨慕的成就。


治療過程中,人的「生老病死」,不只是個概念而已,而是一段殘酷的考驗。

我們一起探討宗教信仰的力量,支撐著和「病、死」糾纏的過程,維護「一心不亂」的心,好好地練習走著回家的路。


念佛,祈求「心無罣礙」的境界。在病痛交加之下,更是身心疲憊的挑戰。只好自嘲「臨時抱佛腳」,好像學生時代「臨陣磨槍」的心態,專心一意,好歹還有轉移焦點的片刻,暫時忘了疼痛。


年初,當我感冒並出现帶狀性皰疹時,自我隔離三個星期,無法天天去探望她,只能在電話上溝通。妹妹反過來關心我,要幫訂送外賣,噓寒問暖,好像從一個需要被保護的小妹妹,突然變成會照顧別人的大姊姊。我們同「痛」相憐。

痛可以痛到使人發瘋的地步,卻無法替她分擔。


親友和兄長們和她的談話中,感到她變得更成熟,更堅強,鼓勵大家要樂觀,心存正念,保持正能量。


內心中,我們都明白,要走過病痛折磨,就像爬在一個斜坡上,頂著不讓自己滑落下來,可是發現斜坡卻愈來愈陡,甚至感覺到正掛在懸崖的邊緣,那根脆弱的細絲,隨時都可能崩斷。


妹妹也知道,生病的人,比較任性,容易「折磨」周邊的人。對妹夫的百般依順,為她作羹湯。她一直學習包容與感恩,慶幸還有體貼的老伴照顧著她。

女兒訂婚了,決定五月底結婚,是件大喜事。


兒子找到新工作,從克里夫蘭搬回芝加哥,積極物色距離父母近的房子,還以最低競標買到母親中意的好房子,是件大喜事。


去年聖誕節,大家都到兒子的新家聚餐,重溫兩年以來第一次的家庭聚會,歡樂喜慶的珍貴合照,留下她溫柔陽光的笑容。


可能是在網路上搜尋過許多治療癌症的訊息,電腦就常出現相關的資訊。


有一部電影「英雄,The Hero」,其中討論胰臟癌的議題。目前醫學界無法治癒(cure),只是作手術、化療的程序(procedure),來爭取多存活幾個月的機率。病人只能承受過程的痛苦,期待癌症治療可能出現的奇蹟。


另一部在YouTube 出現的電影:「送你一朵小紅色」。是韓延導演繼他的「滾蛋吧!腫瘤!」,第二部描寫癌症病人和身心備受折磨家屬的心路歷程。「病友群」聚會,連聲高喊著「我不怕病魔!我能戰勝它!」,激動的情緒,顫抖的聲音,恐懼的眼神,內心掙扎的嘶吼,自己剛是過來人,不禁全面崩潰。


故事結尾的提示:雖然人走了,説不定在平行而沒有病痛的時空𥚃,仍舊一直在關心、保護著自己的親人。


過去一年多,一路走來,妹妹勇敢地面對,由忍耐培養出堅強,突破恐懼而變得超然,最終瀟灑地離去,留給孩子家人和親友們,無怨無悔卻又那麼多 不捨的思念。


2/22/2022 芝加哥

附記:

皰疹皮膚傷口已經痊癒。血液報告正常,健康情況良好。


 
 
 

コメント


Thanks for submitting!

© 2023 by Train of Thought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